千课万人数学学习心得(16)
这样的教学设计过程就使学生明白了两件事:
一是数位的出现是十分必要的、急迫的,不出在下一位,数就数不下去了。培养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有数位;二是理解了十进制的数学本质和核心“满十进一”。对于后续的计算教学有较好的铺垫,让学生在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时候,更容易理解“满十要进一”和“不够减要退一”。
7.认识“千”环节局部改进设计。
那么根据“数位必要性”和“满十要进一”这样的教学想法,设计出来的千的认识的局部教学设计应该是:先让学生拨999到1000的过程(即江老师讲千时候,让学生拨的过程),然后在ppt.上有一个动态演示的过程:999的个位9加1向十位进一,999的十位9加1向百位进一,999的百位9加1向千位进一。这一个过程中即体现了数位“千”出现的必要性,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十进制的核心“满十要进一”。
在随后的活动中,我们又陆续听取了六位老师的展示课,第一天的展示课都是数概念的教学,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分数、负数、百分数的认识与意义。一天的课听下来,虽然很累,但是收获的确实沉甸甸的数学养分。上午最后一节课和下午最后一节课结束时都有专家进行集中点评,细细听完专家点评,觉得似乎离这节课更近了一些,看得更加透彻了一些,学到的更多了一些。
15日一天是问题解决专场,7节课都是有关于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内容。今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陈昕老师三年级《秒的认识》一节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真实深刻的体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陈老师课的开始用本次活动倒计时用的钟表课件导入,以问题导入的形式揭示本节课课题。(秒,秒是比时、分更小的计数单位)。然后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用秒计时的场景,如红绿灯、春节倒计时、赛跑等。联系实际生活,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2.借助课件,认识秒针和秒。
在这一环节中,陈老师的课件真的是很好的。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一分钟,并知道分针和时针转的关系。通过抢答的小活动,让学生知道秒针从几走到几是过了几秒。重点强调秒针从12到10,秒针的转动方法以及转动了几小格。
通过演示与抢答,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反复演练中明确秒针转动的方向和三根指针直接的关系。在对秒针转动方向产生矛盾时,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学生说出了“时间不会倒流”这样具有哲理而又清晰揭示指针顺时针转动的数学真相。
3.真实体验,切身感受1分钟(60秒)。
这一环节,我认为是最大的亮点。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真实、深刻地感受到了一秒有多长,一分钟有多长。
“把钟表装进脑袋里,看谁的钟表准”,闭上眼睛,自己感受10秒钟,觉得时间到了,就轻轻地举起手。再到15秒,再到1分钟。有的小朋友在心里数,有的用手拍桌子的频率来表示一秒一秒的数下去。老师指导小朋友一步一步调整自己脑袋里的“钟表”,让学生的钟表越来越准。
接下来,陈老师问“一分钟里能干什么”,学生选择练习纸上不同的题目,共同测试一分钟可以完成什么任务。有的学生选读文章,另一些选择做数学口算题。又一个值得借鉴的小活动,学生在一分钟之内看看自己能读多少个文字,能算对多少道数学题。并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浙江电视台主持人“华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感受几秒到感受一分,学生亲自体验,多重体验,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最后,陈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课件,“一分钟可以做的事情”,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并配以优美的音乐,渗透了学生珍惜时间的美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