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数学学习心得(14)

时间: 01-20 作者:柳久久 栏目:心得体会

(五)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活状态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他们终日生活在几何图形排列的课桌椅中,活动的空间大致是一尺见方,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既不能说,也不能动。这对于个性飞扬的学生来说不利于他们个性的张扬。

班级上课并不等同于全班集体教学,不等同于不能因材施教。集体教学、小组学习、个别指导都可以在现有的班级上课制中留有一席之地。以全班学生为对象的集体教学,可以很好地达到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完成知识传输的目的,但是却不可避免地忽视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由于学生一直处于静听的位置,所以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大受影响。个别教学是以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为出发点的,可以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使得教师的教学对症下药,但与此同时教师花费在个别学生身上的时间会相应延长,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程,也会出现教学过程中的不公平。小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纳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之长,一方面使学生能够积极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组学生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弥补了因个别学生而导致教学进程加快或放慢的缺陷。在这里,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每种教学组织形式各有其特点和优长,要根据教学的不同目标以及不同情景加以灵活多样的综合运用。


千课万人数学学习心得四:千课荟萃,万人共享—— “千课万人”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学习(5843字)

一、我们在期待

2012年12月13~15日,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小学数学组三位新教师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参加小学数学“千课万人”大型教研活动。早就听说过“千课万人”的魅力和影响力,坐在火车上,短短几十分钟的路程,我们从想象到质疑到迫不及待,想象活动会怎么开展,质疑真的会有这么多节课,这么多人?到迫不及待想真切的看一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到达报到处,已是灯火阑珊,看到一排报到处工作人员,从他们略显疲惫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迎接了太多来参加活动的老师,一系列手续之后,我们领到了本次活动的会议资料,接过来,着实吓了一跳,一个字“沉”。第一次参加活动领到这么重的资料,回到住所,迫不及待地把资料拿出来,细细研究一番:《十年之行》(上、下卷)、参会指南、“小数浙江”主题曲光盘,入场券……这么多的资料,我们一下子就被三本厚厚的、印刷精美的册子所吸引。翻开图文并茂的《十年之行》,回顾浙江小数的历史发展,跟随浙江小数人的足迹,感悟他们的心声,慨叹他们取得的成绩。继续翻开《参会指南》,详尽的会议安排,详实的展示课例的背景材料及教学预案,细细翻来,感叹于“千课万人”组委会的细心、用心和贴心。

14日早晨七点,我们采取分头行动策略,我和马晶老师去买早饭,刘帅老师负责去会场找位置,因为听之前参加过活动的老师说过,去晚了就没有位置了。等到我们来到会场,进门一抬头,黑压压的全都是人,阶梯看台满满的,下面满满的,足足有三千多人!

二、我们在感悟

八点,开幕式开始了,开场视频让人震撼,简短的开幕式之后,第一节展示课二年级《1000以内数的认识》马上开始了。趁上课前,我翻到这节课的背景资料以及教学预案,迅速翻看了一遍,以便了解这节课的前世今生。这节课由杭州求是教育集团副总校长江萍老师执教,没想到开场第一节课,我们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朴实的语言,亲切的话语,简单的情境,高效的课堂,江老师用三个数字卡片,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借助计数器摆一摆,读一读,然后继续借助计数器,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然后往前数、往后数、十个十个数,利用数形结合,将拐弯处的数的学习难点突破,渗透“满十要进一”。接下来,利用一千个小正方体,一层层少,一行行少,一个个少,让学生深刻有效地感知1000的大小,并借助一千张纸摞起来的高度以及一千根吸管捆起来的粗度,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物品感受一千的大小。整节课听下来,用一句诗来表达,那就是“润物细无声”。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