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数学学习心得(13)
教学既然是互动的过程,既然是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就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最终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占有者。只有老师把师生观转变了,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创设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三)关注学生的数学思想,搭建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桥梁
我们可能经常听到学生们的议论:“数学课听得懂,但解题时不会想,不会做,为什么?”。听到这番话,我经常思考,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我们知道,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手段、思维活动交互合作的总和,是师生行为和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更是数学思维的锤炼和数学文化的再创造。
徐卫国老师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渗透了极限思想,函数思想。徐老师出示了一个三角形,拉钢产量一个顶点,引导观察三个内角的变化。向上拉,顶角变小,底角变大;再拉,顶角再变小,底角再变大。顶角继续变小,可以小到什么程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量变小,另一个量变大,渗透函数思想。同时,也引发学生想象:顶角小到0度,底角就接近90度,又渗透了极限思想。这些思想的孕伏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思想是可以迁移的,可以类比的,可以持续应用的。徐老师在课中还应用了剪拼的思想,让学生讨论如何测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有学生就提出了剪拼的方法,此时,老师紧扣学生这种方法,让他进行解释,进行示范,使每一位学生都在清晰地看到整个过程,看到最后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一种数学剪拼的方法,也理解了一种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在王延安老师的《鸡兔同笼》一课中这种思想方法的展示也尤为突出。鸡兔同笼问题是古代一个数学问题,现在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这种思想方法,王廷安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他利用了课件进行展示,把让鸡和兔都抬起原来脚了一半,这样脚数就减少了一半。然后再让两种动物再一次抬起一只脚,于是鸡就没有脚了,兔还有一只脚,这一只脚对就着一个头,此时的脚数就是兔的头数。于是很方便地解出了兔子的头数,那样鸡的头数也就迎刃而解了。多巧妙的“跳舞法”!学生不知不觉地既掌握了一种本领,也学会了一种数学思想。这就是名师的课堂。
(四)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适时进行情感交流
学生的心理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教师也常常发出“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的慨叹。应该说,学生心理上发生变化,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态度上与以前的学生或教师自己做学生的年代有所不同,这恰恰说明了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教师也应顺应这样的变化,不能用旧有的框架与模式来处理今天的事情,来面对今日的学生。具体到课堂教学来讲,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安排是否激发起了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了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的求索的欲望和行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致力于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进行探究。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懂得让哪种类型的学生回答问题,使用哪种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对话。
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情感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这次上课的教师在表扬和激励学生方面都做得很好,他们都能用细心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合理地表扬和启发,还巧妙地循循善诱。例如:老师总是对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的!”当学生的回答教师不需要及时给出评价的时候,教师就说“哦,这是你的理解”。也有老师总是说:“你看他多会总结呀!你看他多会动脑筋呀!你看他多会观察呀!”朱乐古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语言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谁再来说说?”“很好,把机会也留给其他同学说说,可以吗?”良好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和教学智慧。很多男老师语言严谨干练,课堂轻松不乏幽默;很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孩子的思维情感都活起来,那些充满数学味的追问,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