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数学学习心得(10)
(三)做数学教学心理学的践行者和发展者
张兴华老师的讲座《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使我们对数学教学心理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张老师指出:近几年在理论上我们比较关注新课程理念,而数学教学心理学却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也就是说,现在青年教师们已经缺失了数学教学心理学,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课程还没有置于科学理论的视角下。阐述了他的担忧。
张老师提出:数学教学心理学是经典课堂的永恒支柱。数学教学心理学是指导数学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一系列的有规律的心理活动,如果我们了解心理学的的知识,就可以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有创新,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张老师还介绍了张齐华老师“认识分数”的一个教学片段作为很好的例证。由于听课老师缺乏心理学知识的指导,对自己的教学没有从心理学的原理,从数学教学的规律方面进行理性的探索和思考,只是着眼于当下时髦的学习方式的改善上,有老师甚至不理解张齐华老师两次运用变式的奥妙,觉得两次操作后两次发问几乎一样,是不是有重复和雷同感……他们不知道,张老师在这里两次运用了变式原理,而两次的着眼点不同,第一次用同一张纸,第二次用不同的纸。这种缺乏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教学,又怎能提高教学质量呢?
其次,张老师还提出:数学教学心理学关注什么?关于学习的过程,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数学教学心理学对于数学教学实践来说,虽然是永恒的理论支柱之一,但不等于数学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可以停滞不前。歌德有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唯生活之树常青。广大教师鲜活的教学实践完全可以走在理论发展的前面,给理论建设提出新的命题,带来新的理性思考,反哺理论的发展。例如组织感知,为保证感知效果,以往的数学教学心理学在实践中非常强调扩大被感知对象和背景间的差异,强调发挥语言的调控作用,使感知带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样教学的暗示性太强了,会使学生失去自己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的机会。又例如,根据学习准备原则,原先的课堂教学中都安排有“复习铺垫”的教学环节,但是,在学习新知前,安排专门的复习铺垫,会使学生失去自我检索解决问题所需信息的机会,降低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课改实验越往深处,类似这样的新思考会越多。
回想自己新课改以来的日常教学工作,虽有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有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最终实效性不大,学生学得浮躁,数学课变热闹了却少了“数学味”,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一直来我们都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原因,并一味的坚信只要自己兢兢业业、“引经据典”一定能改变现状的。听了张兴华老师的报告,我们认识到自己就如文中提到的“认识分数”这一案例中的数学教学,心理学是促使数学老师成长的肥沃土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整个教育生涯都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和不断地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拥有丰富的数学教学心理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使自己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教学能手,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走在理论发展的前面,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正如张老师说的:“你们既是数学教学心理学的践行者,相信也是数学教学心理学的发展者!”
(四)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
钱金铎老师的报告《练习课·练习题·解决问题》中,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解决问题这一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钱老师站在教育最前线,审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分析问题,再提出可行性方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