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教学反思(2)

时间: 08-05 作者:简晓娜 栏目:反思


反思二:假设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上册)在《假设》一课的第二部分,安排了把纸和小球同时从高处放手,猜哪一个先落地和用两张同样重的纸(其中一张揉成团)重复上面的实验。这样两个内容是想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假设,并在假设的过程中发现: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有时是错误的,经验也可能造成假象。

然而我在与学生研究这一内容时,学生的假设几乎都是小球比纸先落地,纸团比纸片先落地。接着学生按课本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结果都证实了自己的假设。我认为,这两个实验设计得不妥当。科学课是为今后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科目打基础的。这课既然涉及到两个物体落地的实验,就必须引导学生得出伽利略的科学结论,而不能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给今后的学习留下障碍。

我经过反复思考,要教好这一课必须灵活运用教材,科学设计实验,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为此,在另几个班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仔细阅读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文,并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吗?2、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一科学论断吗? 学生认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学者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伽利略通过反复实验而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即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 紧接着让学生讨论、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经过他们的实验有不少实验方案较为成功。如:用两个大小不一纸团;用两支长短不一的粉笔;用两块质量不等的橡皮;用一大一小两个肉球;用轻重不一样的两个鹅卵石等。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验验证了伽利略的科学结论。

然后,我又让学生做书上的实验,结果纸和球不同时落地,纸片和纸团也不是同时落地。我就让学生讨论纸片和纸团为什么不同 时落地呢?纸和球为什么不同时落地?学生讨论发现关键在于两个物体受到空气的阻力不等造成的。小球比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小,纸团比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小,所以两个物体落地存在先后。要使这个实验在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获得较好的效果,就得让两个参照物受到的空气的阻力的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两个物体属同一种材料,外形也大体相同。

从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认为在教《科学》这门课时,要坚持做到两点:1、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教科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种范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2、每个孩子是科学家。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和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


反思三:假设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设计中,我抓住《假设》这一主线,从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出发,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我在研究教材中发现,课文中“寻找杀伤树的凶手”和多个探究活动相对独立,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因此,我尝试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及筛选,设计了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探究性系列活动,把什么是假设、假设与事实的关系、对实验现象的预期性和对现象原因的分析性假设方法进行了有机串联,力图体现假设对探究性实验的思维导向性,使得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加工场,而是师生共同探究科学世界的源泉。

整节课中,注意倾听、关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孩子交往。学生在汇报“树木死亡原因”提出了许多的解释,在观看世界地图时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在推测魏格纳提出假设后,怎样证实自己的想法?学生想到了实地调查动植物分布情况、查阅古代动植物资料,看两岸有无相同之处等等。不论回答对错都应肯定他的探索精神。鼓励他,允许他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甚至辩解。这样做可以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异常活跃!思维可以不受约束地驰骋,而我则成为了这种思维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可能会出现千奇百怪的答案、甚至是荒诞不经的答案,而我总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与孩子间交往,就像是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在课堂中,学生才能学会与教师、同学互动、合作的本领,才能成为我们期待的人才。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