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反思(2)

时间: 08-29 作者:黄建东 栏目:反思


反思三: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学校组织的组内教研课上完了,我讲的是《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课前做了精心的备课,对整章内容乃至后面章节节的内容进行了联系和整合。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方法,理清思路。我在开始教学的时候就先教给生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候主要是学习这个区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然后按照这样的步骤(位置、地形、自然景观和主要自然地理征)进行学习。由于前面对山脉和主要地形区的学习学生在介绍位置时虽然书上没有,也能讲得比较细致。而且后面在讲到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青藏地区的地热资源(地热资源是我们拓展的)时,学生也能联系前面学到的知识点解答得很好。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其实地理的学习真是前后联系很密切,打好了基础,后面的学习也就容易多了。由此我感受到在地理教学的每一节课中都要备课十分充分,做好知识点的整合,让学生能够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掌握方法,学习规律。同时,更要拓展一些能够开启学生思维的问题,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实事,让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反思四: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初二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干旱的西北地区,描述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第二部分:高寒的青藏地区,描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第三部分:以牧业为主的地区,讲述这两个区域共同的经济生活。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刚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初步掌握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类似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课时安排,我把“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分为2课时。

在上第一课时之前,我仔细研读教材。这块内容#p#副标题#e#可谓短小精悍:几幅图片以及寥寥的几行文字。若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整个课堂定会单调、沉闷与乏味,能否另辟新径,用全新的课程呈现方式与课堂组织形式表现本课呢?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为西北区的代表,第二大组为青藏区的代表,组内四人为单位合作讨论。上课时,学生在轻轻的背景音乐中学习、讨论,他们都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在教师引导下看图、分析、交流,在愉悦的气氛中认识了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干旱”和“高寒”的区域地理特征。这样,教师对课堂的主宰被教师主导作用所取代,不仅体现了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充分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孩子们积极热情的表现告诉我,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求的课堂,才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泼、积极、开放的教育。反复思考,我认为这节课至少在以下方面有了新的改变与突破。

1.教学手段上,变传统手段为创新手段。

本课介绍的诸多内容都是学生缺乏真实体验的,而教材在编排上更是缺乏相应的感性材料。若仅凭教师的铁齿铜牙和教材上少量的插图进行讲授,则对学生的教学刺激过小,难以调动其多方面的感知。这节课师生共同参与,尽可能展示各种地图、景观图片,还搜集了相关乐曲作为背景音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师生关系上,变改造关系为合作关系。


反思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原本计划用2个课时,结果实际操作下来却花了2~3课时。第一课时设计的重点是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青藏高原“高”与“寒”的内在联系;而在实施过程中这一节课只完成了西北地区的内容,和青藏地区的仓促导入。课后静下心来重新回顾这一节课,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