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教学反思(2)

时间: 08-28 作者:郭瑶微 栏目:反思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应该让学生在课上很全面的了解我们的首都,所以我从北京的教育、科研中心的地位来入手,让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北京的文化教育事业一向很发达,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单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数量都居全国第一位,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馆等。再承接正是北京政治、文化和交通的优势,北京的经济地位日趋突出。近年来,以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正是北京具有众多的优势,使得北京成为国际交往城市。其实大都市的发展必然会引起许多负面影响,由此我就设计了一个小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北京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而成为了历史名城,悠久的历史又为它留下了独特的文化色彩,在从古至今北京的发展中,自然环境一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如今北京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问题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讨论,学生的热情很高,凭借对北京现代都市发展负面影响的认识,学生很快地从多方面来得出结论,例如:北京市发展过程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引发了水资源缺乏、地下水严重超采引起地面下陷、住房紧张等问题,这个问题就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但效果很好,的确值得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散思维。


反思四: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教学反思

《北京》一节课是新教材后加入的内容,虽然从小就知道北京,也去过北京,但真的讲起北京来,我觉得自己头脑中对北京的认识还是比较贫乏。根据课标 要求和教材,设计起来总是觉得不那么得心应手,因为学生本身对北京的了解可能未必比我们老师少多少,如果缺乏新意,照本宣科还不得把学生讲睡了啊,这可不 是我想要的啊。

今年再讲北京的时候,我参考了别的学校老师的设计,既要精讲,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参与进来。于是我按照 新中国为何定都北京——北京的自然环境——北京的前世——今生——未来的脉络进行设计,课堂上不时能引起学生探究的高潮,将课内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效果 还是不错的。

关于新中国为何定都北京,我与学生一起结合历史上的一些古都,南京、长安、开封、洛阳等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有哪些不妥之处,结合当时的国内、#p#副标题#e#国际政治形式、国防安全,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有同学说真是地理历史不分家呀,潜移默化中使地理历史知识有机整合。

除 了这些原因之外,与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由此进行北京自然环境的学习,在这部分的学习中强调北京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纬度位置——属于暖温 带、半湿润地区,干湿适中;海陆位置——虽不临海,但距海近,交通发达;战略位置上,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南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和城 市建设;经济区位——西有黄土高原,北有内蒙古牧区,南有黄淮海平原、能源、原材料、食物等供应充足。这样的学习条理性较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也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北京从古至今一直是北京重镇,这样过渡到北京旧城城址的变迁及北京的历史文化古迹,总结前世的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今生的北京从首都的城市职能说起,通过各种资料来说明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交通和国际交往中心;通过教材和资料将北京建国近6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找出 来,即建设卫星城和新区、规划建设环路和快速路系统、开辟重点功能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等。未来的北京请同学们根据北京的目前职能和建设情况来进行 畅想,将北京“2004——2020年总体规划”,根据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构想和将北京未来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 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把北京建设成为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