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反思

时间: 08-23 作者:彭泽华 栏目:反思
反思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反思

本内容共用2课时,第一节自学和简单讲评,第二节做测试。

课堂教学时间段,长度测量中:

一、关于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课本没有出现任何有关的介绍,我在黑板上画了两幅图,一幅是末端卡在两个刻度之间的,一幅是末端正处于刻度上的。

二、关于单位,我画了一个进率阶梯图,一目了然地让学生明确各单位的关系,节约自学时间。

三、关于刻度尺的用法,我利用学生自学的时间,直接在黑板上写出了“五个要”,后来讲评中强调了在小学使用刻度尺时没有注意的两个“要”。

根据测试反馈的情形看: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还是很多同学没有注意,还是习惯性的读数,这个现象是以往历届没有出现的,我也很吃惊。

长度、面积、体积的大小比较问题,全班只有一位同学全对,还是个中等生,我更加吃惊。这是小学数学就要过关的!可见差距大呀,要擂擂。

误差数据的处理,不讲的题做的都是错的。理化学科上也确实存在这个难题,考察的点多、很细、蛮偏,要说的话也没有什么难度,一说穿就漏水,但不说就极难。要是有个资料把这些都做成例题,学生一看便会举一反三,那多么好,40分钟,宝贵呀!


反思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和单位以及测量方法,其中长度测量的方法是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时间和长度测量这些知识学生有很好的基础,可以采用时间和长度测量同时对比进行,先用较短的时间解决工具和单位问题,然后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来解决长度测量的方法问题。误差放在下一课时再进行。

首先是导入新课,由于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后续,要想测出你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必须想办法测出路程和时间,那么时间和路程怎样测量呢,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课题,学生也会觉得很自然,不会感到唐突。在处理长度的测量时,我不按常规的方法,老师先讲如何操作,学生再动手操作。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思维,什么都是老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做,根本不是探究实验,而是验证性实验。我先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动手用自己的刻度尺测出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的长度,然后报出数据,老师写在黑板上,在学生得意时,告诉他们在物理上大家的读数都是不准确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之声则会不绝于耳,明显看出学生的不服气,这样学生就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师的释疑上,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反思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表面上看没有多少东西,实际上内容较多,分两个课时应该是可以的。本节课涉及到三个活动,有两个重点:一是长度单位换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单位换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实要想讲透,学生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另外它是进行复合单位换算的基础,也是今后一系列单位换算的基础。基于此考虑,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长度单位的换算。过程是循序渐进,首先从单位台阶入手,要求用科学计数法逐步找到其中规律,然后过度到稍微复杂些的换算。方法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即意义并用乘法写下来,指出单位换算的原则是等量代换,用特殊记号如颜色的区别让学生慢慢理解其换算过程。接着马上练习,并请学生板书,当场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课后作业看,个别学生依然存在些问题,如单位漏写、错写等。另外,在时间单位的换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一秒等于多少小时”这样的问题还是会给学生带来些麻烦。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