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教学反思(3)

时间: 07-04 作者:王茜 栏目:反思

我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再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形式反复朗读,而“除了、都、远远近近的山、山腰间、那么近、朵朵白云”等重点词语通过简笔画来理解,感悟、品味,并把感悟运用到朗读中去,课文自然就能读透。 “华山真高哇!”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教学中我紧扣这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学生一次次地读,感情得到一次次提升和升华,最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华山真高哇!”,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二、借文悟诗,感受华山之高。

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古诗时,我分了这样几个步骤,首先让学生读诗,整体感知诗境,因为有了前阶段教学的铺垫,诗意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我还提醒学生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让他们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学生很快找到诗句的意思。

三、演诵诗文,感受寇准才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主动思考,尽情表达。《新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中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造情境,激发兴趣开始。

在吟诵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寇准来吟诵古诗,摇头晃脑,用富有童趣的肢体语言演绎着华山的壮美,加上我的适时评价,学生吟诵古诗的情绪高涨,课堂增加了情趣,调动了气氛。


反思五:咏华山教学反思

《咏华山》把古诗《咏华山》巧妙地包含在叙述 寇准与先生登山的现代白话文中。我觉得课文的重点之一就是借助图和文本理解古诗的含义,在第2段的学习中,我原本想着一年级的孩子毕竟还小,我能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感悟理解吗?还是要用问题一步一步牵引着孩子走呢?最后我决定放手试一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我先让看一看华山的图片,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再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华山很“高“?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预料,他们不但找到了所有的句子,回答得也比我想象中好很多,像朱思奕同学说:“平时我们看太阳离我们很远,站在华山顶上时太阳显得那么近,说明华山很高。”这样的对比很形象,直观,这样的回答展现了孩子思维的过程,孩子也知道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思考问题。刘昱乔同学找到了两个关键的感叹词、感叹号,他从中看出了华山非常高。高瑞诚同学在下面悄悄说:站在华山顶上就像进了天宫,白云在脚下飘……孩子们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了。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在教学中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孩子感悟华山的高大,读出华山的雄伟壮丽。

本节课也因为没有好好引导,在“情不自禁”等关键词语的理解上,教学不够到位,本来我设计的是:“如果是你站在华山顶上,看到了这么美的景色,你会怎么样?”学生还是无法体会自己站在上面的那种激动震撼。回答得不到位,我本来想着学生会说:我会高兴得叫起来,跳起来……然后我告诉他们,像你们这样忍不住叫起来,跳起来,忍不住地去干某件事情,就叫“情不自禁”。看来还要需要老师好好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才能去感悟,理解。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