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律教学反思(4)

时间: 07-04 作者:崔琼 栏目:反思

我随后提问:你们能用这些字母公式举几个例子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能!”当说到a+(b-c)= a+b-c时,学生举例:35+(75-29)。(表示肯定)

提问:你还能还用这个字母公式,再出一道不同的简便运算吗?同学们面面相觑。于是我便讲解第一个例子。

35+(75-29)这道算式,我们看到它后,想到什么?(用35与75相加)那么可以直接相加吗?(不可以,要去括号)我们去括号时要怎么样?(变符号)这时就可以用35与75相加了。如果从字母公式上看也就是目的要让a+b。如果b-c简便的话就可以直接算了,那么还可以举什么样式的例题呢?有生举例:135+(52-35)。我连忙提问:你们看得明白吗?大部分学生明白了,于是指导讲解。

学生分析:135能减35就行了,不能直接减,所以要去括号。式子就变成135+52-35,这时可以用135选减35再52。我补充这一题的目的就是要让a-c,所以我们举例时要注意这个问题。学生再试举一例。

a-(b+c)= a-b+c举两个不同的例题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出题的要领。
 

反思四:运算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对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 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学习笔算加法的验算时,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 来比较容易。

思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的开始,我通过谈话问学生 “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学生对体育活动很感兴趣,所以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了许多。紧接着我又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校的大课 间活动为例题素材,请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自由地提出加法问题。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课,学生很快投入进来,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主动的去解 决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新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所以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 出28+17=45、17+28=45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然后,我又引 导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运用学生自己所写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 示,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 加法交换律的形成。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来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字母表 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间接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由于学生刚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所以就自然而 然地把刚才所用的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同样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 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p#副标题#e#运用”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