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下来,觉得有三点不足:
1.在段落解读之间,少过渡,似乎缺少些语文的过渡语言;
2.第二节、第三节的作用阐释的还不清楚,教学参考书也没谈的透彻,我把第二节讲成过渡是否科学呢?第三节的作用呢?这里需要我们再进一步研究,需要说明的是,竺可桢毕竟不是作家,他写的文章也未必就经过严谨的推敲,所以,在研究文体特点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到这个因素。
3.教学结束后,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发现学生对于说明方法的知识点仍是懵懵懂懂,不懂用了什么方法不懂有什么作用,但是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那种渴求程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看来今后要想吸引学生兴趣,老师得先成为一个小科学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