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现象教学反思
时间: 07-10
作者:谢世威
栏目:反思
反思一:轴对称现象教学反思
一、背景分析
1、教材背景:《轴对称现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学生生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中,许多美丽的事物往往与图形的对称联系在一起,教材提供了建筑物、动物、植物等图片,由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有很大的空间。
2、学情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家长文化素质较高,班级多媒体及网络设备齐全。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创设了有利条件。
二 教学反思
1、教材提供的素材较多,但还不足以充分挖掘数学的人文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用教材上下功夫,要能预见到学生在课堂上会举什么例子,做好应对准备,比如车标、国旗、民间艺术、银行行徽、中英文字等等,学生要什么,我们可以给它什么,同时学生在课前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查询、搜集一些资料,虽然前期准备工作较辛苦,但效果肯定更好。
2、教学时比较关注非数学化的图形操作(动手剪字等),也比较关注非标准化的几何图形(以实物为载体,感受轴对称现象),这就是新课程的独到之处。从双喜剪字、车标、国旗、民间艺术、银行行徽、中英文字等切入,多方位、多角度进行人文教育,真正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既反映数学的生活化,又能让学生在兴致高昂的状态下学习有用的数学,融入社会时也能体验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情境,甚至可以终身受益。
3、我用大量的flash图片进行演示,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旨在培养学生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主动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课后我随机作了调查(本节课其它环节的设计大致相同),我问学生这节课到底学到了什么?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说实话,老师,这节课我学到的数学知识并不多,但我学到了其它很多非常实用的生活常识,真的使我大开眼界,另外我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多了,思路也开阔了。”——我暗自庆幸,也许这就是我教学观念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所致吧。
4、此案例是《轴对称现象》的一个片断案例,案例形成之前经历过多次试教,是原汁原味的自我反思,这期间也获得过同伴的诸多帮助,也受到过一些专家在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所赐予的专业引领,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原动力,是我本人一次真正的元心理体验。我坚信:只要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自我反思,新课程理念就容易转化为教师的实践行为,从而缩短高位理念和低位实践之间的落差。
反思二:轴对称现象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我用ppt呈现给学生美丽的蜻蜓、蝴蝶、飞机图,谈话:“今天,从图形王国里来了一家人,看!都谁来了?”我用漂亮的图画和图形王国抓住了学生的“童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疑问。此时,我提问:“为什么说他们三个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人呢?”这个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好奇、想刨根问底的心理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的热情。
二、教师压要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我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学生通过对折,很形象直观地发现“只能看到一半”,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为下一环节“剪纸”做了很好的铺垫。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
一、背景分析
1、教材背景:《轴对称现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学生生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中,许多美丽的事物往往与图形的对称联系在一起,教材提供了建筑物、动物、植物等图片,由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有很大的空间。
2、学情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家长文化素质较高,班级多媒体及网络设备齐全。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创设了有利条件。
二 教学反思
1、教材提供的素材较多,但还不足以充分挖掘数学的人文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用教材上下功夫,要能预见到学生在课堂上会举什么例子,做好应对准备,比如车标、国旗、民间艺术、银行行徽、中英文字等等,学生要什么,我们可以给它什么,同时学生在课前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查询、搜集一些资料,虽然前期准备工作较辛苦,但效果肯定更好。
2、教学时比较关注非数学化的图形操作(动手剪字等),也比较关注非标准化的几何图形(以实物为载体,感受轴对称现象),这就是新课程的独到之处。从双喜剪字、车标、国旗、民间艺术、银行行徽、中英文字等切入,多方位、多角度进行人文教育,真正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既反映数学的生活化,又能让学生在兴致高昂的状态下学习有用的数学,融入社会时也能体验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情境,甚至可以终身受益。
3、我用大量的flash图片进行演示,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旨在培养学生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主动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课后我随机作了调查(本节课其它环节的设计大致相同),我问学生这节课到底学到了什么?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说实话,老师,这节课我学到的数学知识并不多,但我学到了其它很多非常实用的生活常识,真的使我大开眼界,另外我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多了,思路也开阔了。”——我暗自庆幸,也许这就是我教学观念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所致吧。
4、此案例是《轴对称现象》的一个片断案例,案例形成之前经历过多次试教,是原汁原味的自我反思,这期间也获得过同伴的诸多帮助,也受到过一些专家在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所赐予的专业引领,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原动力,是我本人一次真正的元心理体验。我坚信:只要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自我反思,新课程理念就容易转化为教师的实践行为,从而缩短高位理念和低位实践之间的落差。
反思二:轴对称现象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我用ppt呈现给学生美丽的蜻蜓、蝴蝶、飞机图,谈话:“今天,从图形王国里来了一家人,看!都谁来了?”我用漂亮的图画和图形王国抓住了学生的“童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疑问。此时,我提问:“为什么说他们三个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人呢?”这个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好奇、想刨根问底的心理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的热情。
二、教师压要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我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学生通过对折,很形象直观地发现“只能看到一半”,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为下一环节“剪纸”做了很好的铺垫。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