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波动教学反思(3)
时间: 07-29
作者:刘忠洋
栏目:反思
1.用数值怎样表示一次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
2.怎样表示10次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另外利用多媒体解决大量的计算问题,为推导公式,解决重点赢得了时间,感觉效果也不错。在引例选配上采用的是课本上的例子,不太贴合学生实际。
#p#副标题#e#
《数据的波动》是一堂以情景探究为主线展开的合作探究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备课前我通读本章教材,再来看本课时的内容,对本章有个大体的把握。我发现本节课情境活泼,数据不复杂,关键就看如何处理情境,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的活动。于是我对情景做了处理,不像书上那种直接呈现所有问题,而是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事实证明,这一处理是成功的,课堂上学生更集中思考问题了,有学生提出了比较有见解的想法。
当然,具体操作中因本课内容较多,还是要注意控制好活动的时间,否则活动时间会比较仓促,还有,在课后还是要落实不用计算器求方差。
教学中为了照顾全体学生,缩小两极差异,采用分步提问的方法,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反思五:数据的波动教学反思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