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2)

时间: 07-25 作者:叶昆 栏目:反思


反思三: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对于中位数这一概念学生应该很好理解,在教学例2的过程中,在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之后,我指出正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时,就有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如果正中间正好有两个数怎么办?”有学生说就求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啊。令我有些意外,其实有些学生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平时一直低估了他们。考虑了一下,还是按照教学设计进行下去,就对学生说接下去我们就马上研究这个问题。

在算出中位数之后,也可以适当的总结一下,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中位数就是正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求中位数的方法学生基本都能掌握。

但在实际过程中让学生判断用哪个统计量最具代表性的话,很多学生都会有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整体一组数据有何差距。通常情况下,看平均数是否具有代表性,主要看它是否代表大部分数据的水平;看中位数是否具有代表性,看它两侧的数据大小是否均衡。


反思四: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统计量。本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中位数,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难点是将中位数与平均数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本 节课由现实情境导入,瞿老师参加了一次跳绳比赛,7位老师的平均成绩是120下,瞿老师排在第二名。让学生猜一猜,瞿老师可能跳了多少下?学生猜测后,再 出示数据。238 102 93 105 107 100 95(瞿老师跳了107下)。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认知冲突。“为什么老师跳得比平均数小,却还能排在第二呢?”让学生通过观察,并通过老 师设计的条形统计图,形象地发现极端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的差距,强烈感受到:在这组数据中,如果出现了极端数据,这时用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已经不太 合适,需要选用新的数据作为代表,从而激发学生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心理需求。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寻找新的数据代表,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经历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过程,从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而且将中位数102与老师跳的107做比较,使学生初步领悟到中位数的作用,获得认知平衡。
    
本 课的练习设计,我分别设计了这样几道题。一平均数与中位数比较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什么时候用中位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水平比较合适。#p#副标题#e#二平均数与中位数比 较,让学生体会中位数与平均数相差不大的情况,如何选择数据代表。三实际生活中选合适的统计量的练习,进一步明确各个统计量的意义和作用,感悟到它们之间 的联系与区别,逐步体会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具体地分析数据,灵活选择数据代表;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做到具体数据具体分析,具体问题 具体对待,不形成思维定势。
    
拓展中,我安排了两道题目,在认识、会求中位数的基础上,加入x,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能够综合本节课的知识和以往学过的众数、平均数,从而使学生对中位数的理解更为深刻。
    
不 足:中位数作为一个统计量,本课除了认识中位数,找中位数,也涉及到了平均数。一开始的导入部分,可以复习导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这样就不会使学生在例题 中觉得太突然。在前面讲解完求奇数个数据的平均数以后,可以再加个数据,让学生产生疑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个的时候,这组数据的的中位数怎样求。让他们 由教他学变成我要学,接着让学生自学例题,找出求中位数的方法更好。最后,由于教师的经验不足,没有进行全课总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很 好地完善认知结构,也能发现学生还存在哪些疑问。因此,如果下次执教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全课总结。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