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白书教学反思
时间: 07-24
作者:王现超
栏目:反思
反思一:我的自白书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并适时给予“导”与“拨”,使全体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习效果较好。首先,发扬教学民主,创造和谐、平等的教与学的氛围;其次,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特别是教学中设计的拓展延伸,使课堂变成了开放型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并使之整合提高。
最后,适时宜地设计课堂练习,并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整节课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句,在读中领会情感,若能在学生小组自学一环节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互读,此环节的学将更加充分。
反思二:我的自白书教学反思
《我的自白书》是革命烈士陈然的一首诗,诗歌主要表现了革命烈士在生死关头的革命气节和英雄气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真正的理想和信仰。在试讲这节课时,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你的偶像是谁?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有没有为你的理想和信仰付出过切实的努力?”我的预设是,学生会答周杰伦等等的明星,我进而引到这节课的主题上来“可是,有那么一代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和信仰,并且为了这个理想和信仰,他们献出的不仅仅是生命。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可是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他们的回答一下子就切入了主题“我的偶像是陈然。”导语中不能很好地体现两代人的不同追求,突出烈士的追求和信仰。所以我又改了导入语:“喜欢周杰伦的同学请举手,喜欢某某的举手。”想把他们从对明星的崇拜上引到对革命烈士的关注上来。可是举手的寥寥无几。他们似乎在等待着我会问“喜欢陈然的举手。”又一次失败。
通过这节课,我在想教师设计导入语,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很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如果只想着自己唱独角戏,课堂就不会得心应手。课堂导入语就是形同虚设,不会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以下是我收集的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导入语:
于漪老师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到。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而且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
于漪老师在讲《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一文时她又是这样设疑铺路的:她上课就写了几个填空题,如()其()、如()其()、如()其()。学生积极参与填了前两个“如见其人”“如闻其人”,而第三个则无法填补。就在学生左思又想苦于求解时,于漪老师给出答案“如临其境”,顺势引入课文:“我们学一篇使大家如临其境的好文章--《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本节课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并适时给予“导”与“拨”,使全体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习效果较好。首先,发扬教学民主,创造和谐、平等的教与学的氛围;其次,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特别是教学中设计的拓展延伸,使课堂变成了开放型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并使之整合提高。
最后,适时宜地设计课堂练习,并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整节课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句,在读中领会情感,若能在学生小组自学一环节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互读,此环节的学将更加充分。
反思二:我的自白书教学反思
《我的自白书》是革命烈士陈然的一首诗,诗歌主要表现了革命烈士在生死关头的革命气节和英雄气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真正的理想和信仰。在试讲这节课时,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你的偶像是谁?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有没有为你的理想和信仰付出过切实的努力?”我的预设是,学生会答周杰伦等等的明星,我进而引到这节课的主题上来“可是,有那么一代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和信仰,并且为了这个理想和信仰,他们献出的不仅仅是生命。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可是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他们的回答一下子就切入了主题“我的偶像是陈然。”导语中不能很好地体现两代人的不同追求,突出烈士的追求和信仰。所以我又改了导入语:“喜欢周杰伦的同学请举手,喜欢某某的举手。”想把他们从对明星的崇拜上引到对革命烈士的关注上来。可是举手的寥寥无几。他们似乎在等待着我会问“喜欢陈然的举手。”又一次失败。
通过这节课,我在想教师设计导入语,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很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如果只想着自己唱独角戏,课堂就不会得心应手。课堂导入语就是形同虚设,不会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以下是我收集的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导入语:
于漪老师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到。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而且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
于漪老师在讲《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一文时她又是这样设疑铺路的:她上课就写了几个填空题,如()其()、如()其()、如()其()。学生积极参与填了前两个“如见其人”“如闻其人”,而第三个则无法填补。就在学生左思又想苦于求解时,于漪老师给出答案“如临其境”,顺势引入课文:“我们学一篇使大家如临其境的好文章--《记金华的两个岩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