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反思(2)
时间: 07-10
作者:张群英
栏目:反思
总之,反思为了“不思”。一节课的反思是一块泥土,积累够了就成了一座山。习惯的形成也是这样。
反思二:登高教学反思
《登高》是杜甫的名篇,对了解杜甫的晚年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解读杜甫思想和把握诗歌意蕴,探究诗歌主旨”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及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这节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立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了解杜甫生平,解读诗人思想;二是把握诗歌意蕴,探究诗歌主旨。杜甫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望岳》、《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篇目,学生对杜甫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思想还未深入理解。《登高》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对诗人形象还未能全方位认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解读杜甫思想”,就系统了解杜甫其人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节课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诗歌所要表现的主旨”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笔者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二:关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登高》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 情操。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把握诗歌意蕴,探究诗歌主旨。鉴赏诗句和体会意境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感受到“苍凉悲壮,雄浑开阔”的意境,学生也很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 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反思三:登高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讲的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这是一首“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沉郁顿挫”,用一生的血泪铸就,垂范千古的艺术经典。
教学的实践使我深知,越是经典的作品越是对老师思想、学识、功底、眼界、能力的考验。对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入乎其内”,就会浅而无味;如果不能做到“出乎其外”,就会虚而不实。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心藏万汇,才能吐纳自如;浑博深刻,才能创出境界。而经典的解读最怕浅,最忌虚。对此诗的教学,我力求浑厚、力求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气象。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我涉猎了大量有关杜甫的书籍,然后总结归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使学生了解杜甫。其次,我在网上搜索名人名家的朗读,让学生聆听名人名家的诵读,领会诗人写豪情、感沧桑的情怀。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通过逐字、逐句分析,一起走进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