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教学反思(2)

时间: 07-01 作者:毛慧萍 栏目:反思
    
2、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常常有教师认为美国伞兵的生是建立在别人的死和痛苦的基础之上,是极不道德的行为,这样的生是一种耻辱。美国伞兵的生存意识、生存技能是他得以生存的基础,生存的目的和意义才是美国伞兵的勇气的精核,“他胸前佩戴的那些闪耀的勋章授带”不就是对他生存目的和意义的高扬吗!在学校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今天,《勇气》不失为一个引导学生探索人生意义、感悟生命真谛的上好文本,我们要好好开发它,利用它。文本相同,解读迥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关键看教师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狭隘只会让人封闭,包容才能促进交流。  

3、这种以文章主旨为中心的开放、探究,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而且能让学生在体悟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   


反思三:勇气教学反思

《勇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作者以独特的人称安排,“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节设计,质朴无华、冷静深沉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一幅没有硝烟,却又惊心动魂、感人至深的壮丽画面。

同学们通过前三篇小说的学习,已基本上了解了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等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再加上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基本理念就是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各个环节也体现了从基础入手,逐步深入的教学构想。

首先,明确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课堂上由始至终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尽可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综合能力。通过读课文,做批注,整体感知全文,把握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辩论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既要抓住对方的要点,又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享受合作、探究的乐趣。

当然,教师在课堂上放手,不等于说教师变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旁观者。而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不再是过去填鸭式教学中的角色。本节课中,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做,学生能说的教师就不讲。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多,但都对学生起到了引导和鼓励的作用。如:“大家读完课文后,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到写法特点有什么感受和想法?谈一谈,交流一下。”“那么他们的勇气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尽管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身上都体现了勇气,那到底谁是主要人物呢?先整理自己的观点,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双方的观点都很鲜明。接下来看一看哪一组能把对方说服了。”;“想一想,这有什么好处?”“说得很好,你的感觉很敏锐。”“大家分析得都很认真,也很恰当。”“你分析得很生动,在你的话语中,老师看出来,你都被法国妇女的勇气所感动了。”“你分析得非常精彩。看得出你是个很细心的人,很有主见的人。”“你的看法很独特,老师都没有想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发挥语言上的作用外,还应该多用眼睛去观察,观察学生表情变化、情感变化,进而或抓住教育契机或调整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我突然发现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的眼睛中流露出一种跃跃欲试的神情。我觉得这是个机会,我马上微笑地看着他说:“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能跟大家说一说吗?”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教师的微笑的表情、鼓励的话语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可能会对他的学习兴趣的提高,自信心的增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