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钟摆教学反思(2)

时间: 06-05 作者:叶育新 栏目:反思

二、直观感受,形成概念。教材上出现了一个名词——“摆长”。如何理解并向学生解释这个名词的含义,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单摆的摆长是指摆的固定点到摆锤重心间的长度。摆长通常分成两部分,摆线长度比较容易测量,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摆锤的重心是很难找到的。怎么处理?我采用让学生将金属盖分别移到离悬点30厘米、20厘米、10厘米处,告诉学生这就是重心的位置,从而理解摆长在增添重物的同时不断地发生变化。为学生科学理解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这一科学概念。

三、动手操作,把握关键。 这节课要让学生经历典型的探究活动有两个:

1、比较两根不同长短木条摆动的速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让学生观察两个比较特殊的摆,做出推测,并把预测的理由与大家分享。这会使学生们把自己的思维活动展现在同伴面前。对测量的结果进行解释与讨论,能使学生们对如何确定摆长的思路逐步地清晰。

2、测量木条上固定了金属圆片的摆。

这个活动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比较固定了金属圆片与没有固定金属圆片的摆有什么差异。另一个层次是测量金属圆片固定在不同位置对摆快慢的影响。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再组织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准确的测量,把测量的数据填入书中记录表。

四、思维训练,落实重点。当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后,我把重点放在对测量的数据分析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摆长对摆动速度的影响,能根据需要确定一个摆的摆长,这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良好契机。先是肯定摆动快慢与摆锤无关;紧接着又发现和摆锤的长短有关(摆锤越长,摆动越慢);又通过相同长度的两个摆锤(一个在末端固定了金属片)的摆动快慢不一样的实验,意识到又和摆锤的长短不太有关,好像和摆锤上的重物有关。通过改变摆锤上重物的位置变化,影响了摆动快慢这一现象,认识到摆锤中重物离悬点越近,摆动越快。学生思维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又否定——最后肯定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当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研究发现了影响摆动快慢的规律后,再不断尝试,自己就能调制出“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钟摆,”从而体会到制作钟摆的乐趣。

我在本课教学中用到了“做中学”的理念(听到的易忘记,看到的易记住,做了的易理解)。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与准确测量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理解和巩固了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观察现象、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反思三:做一个钟摆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通过两次实验的改装为解决这节课的难点提供了很直观的平台。既没有违背上节课得出的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又给这节课的难点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的思考集中在与摆长的关系上。这样的实验和分析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引入到本课的重点,激发他们的探知欲望。学生在这样形象的实验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不懈探究,再难的困惑都会解决的。所以,这样的实验改装给课堂教学提高了效率。

摆的摆锤改装成有均匀分布的小孔和用磁铁吸住钢条的方法。磁铁在一秒钟内就可以上下自如移动,非常快的解决了重心上下调整的困难。而教材的初始是摆锤用木条,在木条上夹垫圈,想来这样的实验材料再快,如果调整一个重心,也要花上1分钟时间,这1分钟与3秒钟就相差太多了。在课堂上要调整重心的次数比较多,学生花在这个上面的时间就是一种浪费。另外,我改装的摆锤是均匀分布的钢条,学生只要移动磁铁就能用磁铁所在的钢条的格数来说明重心的高低,方便学生汇报时节约时间。而教材初始用的是木条,并还要通过测量,才能用一个数据来说明重心的高低,一旦涉及到测量,实验的速度肯定是变慢了。本课这样的改装比原来的实验材料节约很多时间,如此一来,就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放在重心高低影响摆的快慢上。这节课的效率就将因此而大大提高,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操作上。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