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钟摆教学反思
时间: 06-05
作者:叶育新
栏目:反思
反思一:做一个钟摆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这个单元的倒数第二节,是在研究了钟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幅无关,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不仅与摆绳长短有关,还与摆锤的形状,摆锤上的重物的位置有关。让学生建立起比较接近于本质的“摆长”科学概念概念——“摆长是从悬点到摆的重心的距离”。当然五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重心的概念,教学中也不能提出重心的概念。这也是这节课不好上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中用木条固定较重金属片,并且用金属片的移动来比较形象的暗示摆锤重心的变化。以期让学生意识到摆锤中最重的部分离悬点越近,摆动越快。知道可以通过移动(改变)摆锤重物的位置来改变摆的摆动快慢。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个每分钟摆30次的摆。用实践运用来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基于这个理解,我认为教材中要让学生理解的摆长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的区别与摆绳长与摆锤长的概念,与科学上的真正的摆长概念是有区别的。
这节课要让学生经历典型的探究过程。教材中学生思维的推进是十分明显的:先是肯定摆动快慢与摆锤无关;紧接着又发现和摆锤的长短有关(摆锤越长,摆动越慢);又通过相同长度的两个摆锤(一个在末端固定了金属片)的摆动快慢不一样的实验,意识到又和摆锤的长短不太有关,好像和摆锤上的重物有关。通过改变摆锤上重物的位置变化,影响了摆动快慢这一现象,认识到摆锤中重物离悬点越近,摆动越快。学生思维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又否定——最后肯定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说说我在备这节课的一些感触,刚接触到这节课,我就觉得难上,一是材料的准备,要有一个能在摆锤上自由活动的重物,按照教材的做法是比较困难的。后来我在多次实践后选择木尺和罐头瓶盖事先打眼,用摁钉固定便于移动。这材料容易准备,实验效果也明显。二是对这节课上要达到的“度”很难把握,我到底要不要解释重心,不解释重心又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摆长概念。后来经过多次试教,觉得这节 课很像《浮力》单元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也是不出现密度这个概念,用称相同体积的的水的重量来暗含密度的概念,同样,这节课也是用重物的位置变化暗含重心的变化,需要建立的是更接近于本质的摆长概念。想到这一层,课也不觉得那么难上了。
反思二:做一个钟摆教学反思
“做一个钟摆”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7课。在第6课中学生通过研究已经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绳长短有关。在本课中又为学生们的研究设置了新问题,“在30厘米长的木条(或塑料棒)上固定一块金属圆片,且移动金属圆片的重心,对摆动的快慢有影响吗?”重点启发学生通过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认识摆的摆动快慢规律,发现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的规律后能动手做出一个1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同时通过测量分析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整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进一步的发展。怎样才能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在备课和上课中做法如下:
一、师生参与,备好材料。备好实验材料是上好这一课的前提条件。本课教科书上要求给学生提供两根“粗细相同”的木条,使用的金属片要在木条的不同位置进行固定,能够方便移动,让学生比较容易控制摆长。刚接触到这节课,我觉得难上,主要是在材料的准备上有三点难处:一是木条一定要薄、窄、直,大小一样;二是金属片要在木条上固定且能方便移位;三是对金属片的成型加工;本校实验仪器室又没有这些现成的材料。如果没有备好典型的探究材料,要落实本课目标可谓“纸上谈兵”。几天来我经过反复琢磨,又与实验管理员多次思维碰撞,达成了共识,选择家居装饰木条可以满足“木条一样”的要求。金属片用自己家里废罐头金属瓶盖代替,但数量不够,又发动学生把家里废罐头金属瓶盖带来。在金属瓶盖圆心处钻孔,用带帽的螺丝钉在木条上固定瓶盖,就能方便移动瓶盖重心的位置,还去标件专卖店买回所需规格的螺丝钉。这材料准备好后由实验管理员卫老师细致加工。经过一周的准备,本课所需的13组研究材料准备好了,实验效果也很明显。
这节课是这个单元的倒数第二节,是在研究了钟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幅无关,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不仅与摆绳长短有关,还与摆锤的形状,摆锤上的重物的位置有关。让学生建立起比较接近于本质的“摆长”科学概念概念——“摆长是从悬点到摆的重心的距离”。当然五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重心的概念,教学中也不能提出重心的概念。这也是这节课不好上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中用木条固定较重金属片,并且用金属片的移动来比较形象的暗示摆锤重心的变化。以期让学生意识到摆锤中最重的部分离悬点越近,摆动越快。知道可以通过移动(改变)摆锤重物的位置来改变摆的摆动快慢。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个每分钟摆30次的摆。用实践运用来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基于这个理解,我认为教材中要让学生理解的摆长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的区别与摆绳长与摆锤长的概念,与科学上的真正的摆长概念是有区别的。
这节课要让学生经历典型的探究过程。教材中学生思维的推进是十分明显的:先是肯定摆动快慢与摆锤无关;紧接着又发现和摆锤的长短有关(摆锤越长,摆动越慢);又通过相同长度的两个摆锤(一个在末端固定了金属片)的摆动快慢不一样的实验,意识到又和摆锤的长短不太有关,好像和摆锤上的重物有关。通过改变摆锤上重物的位置变化,影响了摆动快慢这一现象,认识到摆锤中重物离悬点越近,摆动越快。学生思维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又否定——最后肯定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说说我在备这节课的一些感触,刚接触到这节课,我就觉得难上,一是材料的准备,要有一个能在摆锤上自由活动的重物,按照教材的做法是比较困难的。后来我在多次实践后选择木尺和罐头瓶盖事先打眼,用摁钉固定便于移动。这材料容易准备,实验效果也明显。二是对这节课上要达到的“度”很难把握,我到底要不要解释重心,不解释重心又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摆长概念。后来经过多次试教,觉得这节 课很像《浮力》单元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也是不出现密度这个概念,用称相同体积的的水的重量来暗含密度的概念,同样,这节课也是用重物的位置变化暗含重心的变化,需要建立的是更接近于本质的摆长概念。想到这一层,课也不觉得那么难上了。
反思二:做一个钟摆教学反思
“做一个钟摆”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7课。在第6课中学生通过研究已经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绳长短有关。在本课中又为学生们的研究设置了新问题,“在30厘米长的木条(或塑料棒)上固定一块金属圆片,且移动金属圆片的重心,对摆动的快慢有影响吗?”重点启发学生通过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认识摆的摆动快慢规律,发现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的规律后能动手做出一个1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同时通过测量分析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整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进一步的发展。怎样才能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在备课和上课中做法如下:
一、师生参与,备好材料。备好实验材料是上好这一课的前提条件。本课教科书上要求给学生提供两根“粗细相同”的木条,使用的金属片要在木条的不同位置进行固定,能够方便移动,让学生比较容易控制摆长。刚接触到这节课,我觉得难上,主要是在材料的准备上有三点难处:一是木条一定要薄、窄、直,大小一样;二是金属片要在木条上固定且能方便移位;三是对金属片的成型加工;本校实验仪器室又没有这些现成的材料。如果没有备好典型的探究材料,要落实本课目标可谓“纸上谈兵”。几天来我经过反复琢磨,又与实验管理员多次思维碰撞,达成了共识,选择家居装饰木条可以满足“木条一样”的要求。金属片用自己家里废罐头金属瓶盖代替,但数量不够,又发动学生把家里废罐头金属瓶盖带来。在金属瓶盖圆心处钻孔,用带帽的螺丝钉在木条上固定瓶盖,就能方便移动瓶盖重心的位置,还去标件专卖店买回所需规格的螺丝钉。这材料准备好后由实验管理员卫老师细致加工。经过一周的准备,本课所需的13组研究材料准备好了,实验效果也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