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4)

时间: 06-30 作者:邵瀚青 栏目:反思

出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总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指名朗读,理解大概意思,并思考:这首诗中的雨“奇”在哪里?让学生了解西湖夏日下阵雨时的特点,西湖的蒙蒙细雨是奇妙的,夏日阵雨也是奇妙的,通过拓展,让西湖“雨亦奇”的景致在学生头脑中丰满起来,这样一来,通过想象与拓展,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

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教学中,我想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还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境,引领学生进行层次性诵读,让古诗的情境美在 不经意间呼之欲出,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同时再抓住“西湖美”这个主题采用捆绑式展开拓展教学,整合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搂醉 书》两首古诗,想让学生能以诗来解诗,对西湖的清丽之美,浓艳之美有更深一层的感悟,同时拓展视野,使课堂诗意浓浓,诗情洋溢,还为理解后两句诗从内容、 意境和情感等方面都做好充分的铺垫。

课上下来后,我觉得我的想法是好的,但有些地方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我们怎样 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学习古诗呢?在评课时,同仁们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让我知道了,“结合想象,以诗解诗”这种方式虽 好,但要遵循“适时”“适度”“有效”的原则,不能为引用而引用,更不能卖弄,所引诗句必须与解读课文有密切的联系,对理解诗文有帮助,要浅显易懂,而且 最好是名句,要谨防越解越繁,喧宾夺主。

这次街道组织的中年级古诗教学研讨活动,我作为执教者,真是受益匪浅啊!


反思五: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 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 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 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 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了不少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基础上,试着仿写一首写景诗,培养学生运 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创新写作的能力。

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又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看风光图片尝试仿写一首写景诗,我进行巡视指导,也做到了人人动笔。

(二)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自己尝试动手写诗等等。

(三) 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再如让 学生动笔写诗这个环节,学生做到了人人动笔,并且完成的质量整体水平较高,连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下课后都主动将他写好的诗拿给我看,让我深感欣慰。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