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反思(2)

时间: 06-26 作者:王梅 栏目:反思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能不断地前进。


反思三: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了死命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第二课时时,我面对大臣们和少年的劝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导入,从对比中逐步理解人物形象。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从故事和人物两方面展开教学:

一、螳螂捕蝉的故事,含沙射影,发人深思。

在要求学生复述故事的同时,引导他们理解“蝉— 螳螂—黄雀—少年”之间的利害关系,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当时的形势图,进一步体会他们与吴国、楚国、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当时吴国的处境和故事的巧妙之处。

二、少年劝阻的方法巧妙,彰显其勇敢机智。

通过少年和大臣们不同的劝阻方式,以及劝阻所取得的不同的结果来理解“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问题,进而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

在教学中,通过媒体的辅助,学生在理解“蝉—螳螂—黄雀—少年”与“吴国、楚国及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时,感觉到难度并不是太大。但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螳螂捕蝉》这一课中所受的启发时,由于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以及学生对故事的中心—“一个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学生的思维和发言有很大局限。
 

反思四: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 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寓言故事内容非常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读明白了。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语言复述课文,理解寓意,结合生活实践谈理解,从对比 中体会人物特点是重点。

教学开始,我抓住事情起因“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并固执地不听劝阻。”与结果“吴王明白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进行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p#副标题#e#学生对探究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分 “讲故事、体会深刻寓意”“品细节、感受人物形象”两块展开教学。学生通过看图、听师说故事初步了解了故事内容,再借助提供的词语练习说故事、看图说故 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有了清楚地了解,为体会寓 意作了充分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想象吴王听故事后的心理活动,进行写话练习,学生能联系当时局势和故事内容,写出“吴王恍然大悟出什么?”,从而在早朝上 能既不失王者之范,又取消攻打楚国。
为你推荐
201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