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教学反思(3)
时间: 06-20
作者:陈雅宜
栏目:反思
不足:
在课堂中,由于学生产生的资源有不可预测与不可再现,这些活资源的生成,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寻找教学资源;学会捕捉,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承担“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的新角色。教师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并对生成的信息进行选择、整合与提炼,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教育智慧。
课堂,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成资源不应是教师预先设计好,而是在教学中随机产生的。教师应善于筛选和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去作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生成出符合学习实际的新资源,实践有效的生成,把学生引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让课堂变得更有智慧。
反思三:平行教学反思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七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案例中,教师出示飞机模型的机翼,平移图形的趣题,提供了一些大家都十分感兴趣的问题,由此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2)组织合作交流,营造探究氛围。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案例中,教师提供了探索材料:猜角度、探索特征、平移图形等。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尊重学生需要,关注学习过程。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尽量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本案中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学生提出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特别是探索平行线特征时只要量1个角的问题),教师对他的提问表示肯定,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启发学生们一起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事,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责任更多的应该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而不是急于下结论。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案例中,探索平行线特征以及平移图形的过程,更是放手让学生操作、比较、争论、分析归纳,课堂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反思四:平行教学反思
“认识平行”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数学第七册的学习内容,《认识平行》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教材根据现实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本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探索平行线的画法,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