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2)
时间: 06-11
作者:王夏平
栏目:反思
纵观这堂课,我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很多学生乐于说,这是我这学期来的课堂上很少见的。本来我以为设计的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这一环节不可行,没想到课上下来,效果却满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写文章少不了事例,如果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道理,那更好。这真的让我感到欣慰,也让我懂得,不要过早地给学生下定义,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要相信我们的孩子。
可是课上完后,我感到有点遗憾,虽然要完成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好象已经解决了,可这样的课却有点散,好象缺乏一条线索,一条能够贯穿整篇文章教学的线索。而且也感到,对学生一些基本东西的训练还不到位,学生的学习只是浮在表面。我知道这是我自身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短短的四十分钟,要让它不留遗憾,看来还要学习许多许多……
反思三: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太极洞内的自然奇观这一直观的形象,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然而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滴水穿石”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滴水穿石”精神的理解却正是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感而发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引导学生对这枯燥的说理讲解感兴趣则是本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这一课时,先设疑激趣,吸引学生走近文本。接着,在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解读的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很多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味,读出情,读得如见其物,如临其境。学生自读,对文本内容有个初步、完整的了解;教师引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面对面交流;学生披文入境,把握“水滴石穿”的真正含义。书读透了,学生兴趣高了,教起来轻松,学起来愉快。“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但是,这节课中也有非常明显的问题:
1、滴水穿石”的原因这一部分学得不通透。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了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滴水穿石”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
2、对三个名人事例的感悟不够。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朗读来代替分析,我想这个想法应该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强调了朗读,却又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理解,一些很好的词语,都“滑”过去了,学生没有受到应该受到的教育。
反思四: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滴水穿石》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文句平实却蕴含深刻的道理,我在备课之时,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立足文本,以读促思。让学生既学到相关的知识,又学好相关的学习方法,还能从本课的三个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物身上学到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而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导入课文时,我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激起了学生对话的兴趣,而后设置一个情景为学生实现理想提供一个秘诀,这正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话题,为下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接着,老师故意装傻,提出"小水滴怎么可能滴穿石块?"引导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因而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大增,纷纷用文本上的句子来说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