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反思(3)

时间: 03-27 作者:刘绍娟 栏目:反思
    一.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学中,我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时先引导学生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并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词中的画面。然后进一步引导“把你看到的、听到 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你能把看到的西塞山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恍然大悟:原来想象不仅要用脑,而且要将视觉、听 觉、嗅觉等融为一体,发挥各个感官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学生“未品词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 境,这也为朗读打下了良好基础。接下来引导学生将这首词的完整印象作一次整理。在学生分句描述后,如果此时让学生闭上眼睛,重温浏览过的美景,将“身临其 境”后的所看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相信学生会更容易把握全词的精华。
    二.反复朗读,品赏佳句
    “读”的活动始终贯穿于此次教学中,初读全词时,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将这首词至少读3遍,第一遍要读准字音,把词读流利。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 奏;第三遍,要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在此基础上,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领略诗情画意,读出韵律美和画面美。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我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品味钓中情,为何不归?相机出示张志和的生平,学生通过分析感悟不须归的原因,为强化这一感悟,我将《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于本词 进行对读,体会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诗词解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的艺术形象。也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学生在诵读中 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想象画面,在对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可惜的是,学生朗读时,我没能根据词中的意境来提示,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反复朗读句子,并在句 中分出了轻重缓急,把握词的节奏。
    由于本人在教学机智不能随机应变地处理一些课堂上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所以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事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让我能在反思中不断前进。
   

渔歌子教学反思五:

《渔歌子》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它也是一个典型 的诗画结合的词。为了体现本单元田园风光的主题。我着重以整体感悟作者描绘的画面,以此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和古代田园生活的美好。我是这样教学的:
    首先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接着让同学们自读这首词,观察这首词跟前面两首古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很容易发现这首词的3、4句字数跟1、2、5句不相等,而 前面两首古诗的每一行字数相等。老师接着就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词的标志,词中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词也叫长短句。渔歌子是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名也决定长短 句的字数。词牌名决定了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但今天这个词牌名既是格式同时也是词的题目,概括了词的内容,因为这首词就是写垂钓的渔夫的。
    接着我让学生抓关键词体会,这首词描绘的什么季节、什么地方的景色。学生通过 “桃花”、“西塞山前”知道了是春季,西塞山。
    然后我让学生找找这首词描绘了哪些景物。学生也找出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我问青箬笠、绿蓑衣是景吗?学生回答这是渔夫的打扮,不是。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