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反思(4)

时间: 02-08 作者:姜颖杰 栏目:反思
    4、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始终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读是理解教材、探求知识、理性思考的前提,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是语文教学的风景线。只有阅读学生才可能很好地进入文本。通过四读法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也就不会强人所难了。因而安排了区分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提高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把握主题思想的能力。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瑕疵
    在实际的授课中,发现教学的时间不太好把握。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学生探究、展现的时机多,高昂的情绪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照顾全体,学会倾听。往往造成“刹车”的尴尬局面。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五:

    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一文,因为是小说节选,又是自读课文,于是不少教师教学时认为让学生看看就行。笔者认为,教学《杨修之死》一文要把握三“美”。
    一、抓住结构美。“杨修之死”是一个故事,可这个故事又由七个小故事组成,这七个小故事的组成大致按时间顺序,却又打破了死板的安排,采用了先果后因进行补叙的方法,此可谓“冰糖葫芦式”结构,却又在这“冰糖葫芦”中放进了一个“大大的苹果”。这种结构,看似不美,实则平淡中蕴美,学生发现后却是欣喜不已。
    二、突出故事美。教《杨修之死》的一堂课可以说是一堂故事课,关键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灵活把握好这多个小故事的串联、讲解。可以放手让学生来讲这几个故事,不必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依故事情节自由发挥,还可以适当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美”的情节。同时可以请学生当评委,评一评所讲故事的优劣。这样抓住“故事美”,这堂课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注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注重板书美。“杨修之死”由几个小故事组成,可以让学生依故事情节相应列出简洁而富有概括力的小标题。然后由学生写到黑板上,大家共同讨论修改。这样,既注重了“板书美”,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的能力。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