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3)
时间: 02-08
作者:庄婉洁
栏目:反思
一位女生: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小巧的鼻子下,衬着那张讲课时滔滔不绝的嘴,黝黑发亮的皮肤,显得活泼健康。一头乌黑的头发夹着一个紫色的发夹,脸上呈现着幸福。一身十分有个性的衣服,绿色的皮夹克衫里面配一件黑色毛衣,脖子上系一条绿色的丝巾,显得很有朝气。中等身材,略胖,十分可爱,脸上无时无刻不挂着一张笑脸。乐观的她,有时也会为不爱读书的同学严肃起来,这就是既快乐又严肃的胡老师。
最后我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甚至当场吟唱他优美的旋律。告诉同学们贝多芬内心世界是善良的、美丽的、充满爱的。这首曲调,仿佛是贝多芬在一个寂寞的月夜向自己心爱的姑娘如痴如醉的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刚好我们学校每天都在贝多芬的月光曲中开始上课,后来我发现同学们每次上课都会认真倾听贝多芬的月光曲。在贝多芬优美、浪漫的乐曲中开始上课,眼睛里流露出对他的钦佩之情。
上完这节课我深深的反思:以前很多学生觉得这篇文章难以读懂,在老师教学中情感的激发下,培养了学生的情商,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会了人物肖像描写及作用。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学中情感激发至关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语文,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在学习中飞扬,这样的课堂才是活跃多姿的课堂。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四:
最近因工作需要借班上了节语文课,课题是七年级下册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在这个真实的过程体验中,引发了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1、教学怎样与学生贴得近些、近些、再近些?#p#副标题#e#
无论是各种教学建议(教案集)还是真实的课堂,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乡村,估计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师会选择采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入新课(条件不具备找不到此音乐的除外)。这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吗?
本人生在农村,不敢妄言繁华的城市的生源,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到的是:如果一定要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话,我宁愿用《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的学习导入《命运交响曲》的欣赏,否则学生只能谈虚假和空洞的欣赏感受。
2、初一学生的阅读起点在哪里?
过太多的该课的创新教学,很多教师舍弃了文章记叙的线索、记叙的事件这些教学内容,直入人物形象,使得课堂更加流畅生动(可以杂志上的很多教学实录为证)。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到的是:作为初一学生的阅读指导课,首先还是要让学生理清文章写了什么。记叙的线索、记叙的事件虽然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我愿意花时间让学生先去理一理。如果长期不尊重阅读规律踏踏实实地梳理文章内容,也许会使学生的阅读变得无序而浮躁。
3、尊重文本、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如何落实?
阅读课上,如果师生总是重复教参上的话而不说自己的话,总是想当然而不从文本中找说话的根据,阅读能力也许永远无法培养。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教参上说: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很多教师自然也就这样说。我不知教参上这一形象概括的根据所在,冒昧揣测也许是从贝多芬的人物传记得出,但可以肯定不是从本文中概括出来的。我在本课教学时还是老老实实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对人物作了这样一个也许不够准确的概括:贝多芬是一个惨遭不幸(耳聋,生活窘迫困顿,不为常人理解而孤独),却与命运顽强抗争,将生命的全部热情奉献给了音乐的铮铮铁汉。
4、捡到筐里的都是菜吗?
最后我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甚至当场吟唱他优美的旋律。告诉同学们贝多芬内心世界是善良的、美丽的、充满爱的。这首曲调,仿佛是贝多芬在一个寂寞的月夜向自己心爱的姑娘如痴如醉的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刚好我们学校每天都在贝多芬的月光曲中开始上课,后来我发现同学们每次上课都会认真倾听贝多芬的月光曲。在贝多芬优美、浪漫的乐曲中开始上课,眼睛里流露出对他的钦佩之情。
上完这节课我深深的反思:以前很多学生觉得这篇文章难以读懂,在老师教学中情感的激发下,培养了学生的情商,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会了人物肖像描写及作用。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学中情感激发至关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语文,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在学习中飞扬,这样的课堂才是活跃多姿的课堂。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四:
最近因工作需要借班上了节语文课,课题是七年级下册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在这个真实的过程体验中,引发了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1、教学怎样与学生贴得近些、近些、再近些?#p#副标题#e#
无论是各种教学建议(教案集)还是真实的课堂,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乡村,估计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师会选择采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入新课(条件不具备找不到此音乐的除外)。这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吗?
本人生在农村,不敢妄言繁华的城市的生源,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到的是:如果一定要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话,我宁愿用《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的学习导入《命运交响曲》的欣赏,否则学生只能谈虚假和空洞的欣赏感受。
2、初一学生的阅读起点在哪里?
过太多的该课的创新教学,很多教师舍弃了文章记叙的线索、记叙的事件这些教学内容,直入人物形象,使得课堂更加流畅生动(可以杂志上的很多教学实录为证)。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到的是:作为初一学生的阅读指导课,首先还是要让学生理清文章写了什么。记叙的线索、记叙的事件虽然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我愿意花时间让学生先去理一理。如果长期不尊重阅读规律踏踏实实地梳理文章内容,也许会使学生的阅读变得无序而浮躁。
3、尊重文本、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如何落实?
阅读课上,如果师生总是重复教参上的话而不说自己的话,总是想当然而不从文本中找说话的根据,阅读能力也许永远无法培养。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教参上说: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很多教师自然也就这样说。我不知教参上这一形象概括的根据所在,冒昧揣测也许是从贝多芬的人物传记得出,但可以肯定不是从本文中概括出来的。我在本课教学时还是老老实实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对人物作了这样一个也许不够准确的概括:贝多芬是一个惨遭不幸(耳聋,生活窘迫困顿,不为常人理解而孤独),却与命运顽强抗争,将生命的全部热情奉献给了音乐的铮铮铁汉。
4、捡到筐里的都是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