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时间: 07-02 作者:赖积宇 栏目:反思
反思一: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道理孩子们一般都知道,但是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并不多。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学习了一些精彩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期待为重难点突破做好笔。
   
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因此在一番交流中,同学已逐步领悟到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精髓!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在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一代哲人苏格拉底的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关键词如“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等,明白在我们的人生道理上一定要好好把握眼前的机遇。要知道,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有位朋友说得好: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在本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交流为主,以学生朗读为重,以学生思想为点。从而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把握每时每刻,做好眼前必须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反思二: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苏格拉底让他的弟子去麦地里寻找最大的麦穗,最终因弟子们都想找到更大的麦穗而错失良机.双手空空.从中感悟:抓住眼前才是最现实的.我在教学时采用让学生三读课文:一读课文,说苏格拉底是怎么要求的,为什么强调不能回头?对怎么要求的学生们意见一致.但为什么强调不能回头.争论较大,最后统一认识:因为苏格拉底把人生比作大麦地,人生当然不可能让你重新活一次,所以不能回头;二读讨论弟子们的表现,着重讨论"错失良机""如梦初醒"以及小麦穗的嘲笑.及冒号、分号的作用;三读畅谈体会,重点说对苏格拉底的话的见解。
 
学生起先都以记住课文中的“悟”到做为自己的见解。后来有一个同学提出不同意见后,唤起了全班同学的激情。大家都认为,抓住眼前的才是最现实的未免太过功利主义了。斯大林说过,谁笑得最晚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有得必有失,不能一味强调只顾眼前。没有冒险就不可能有大成功。当然,从某种角度说,知足常乐也是一种美德.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