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
时间: 01-09
作者:徐楠
栏目:反思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一:
《紫藤萝瀑布》这一篇文章写于1982年,创作背景离现在的学生很遥远,但是只有联系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安排了课前预习,找来宗璞的《哭小弟》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准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本篇课文拟用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点是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酝酿阅读感受,发现问题。第二课时,学生交流感受,提出并研讨问题。然后,将本文同前面的几篇课文作简单比较,让学生了解、认识本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最后布置作业。
在教学本文之后,我发现第一课时导入很自然,以图片谈话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文之后,按照常规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整体感受,一方面我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此文理解的层次深浅,另一方面自然过渡到对紫藤萝的印象提问,进而找出描写紫藤萝的语句进行品味,感受紫藤萝之美,边读边品味。学生学习兴趣浓,整节课也上得比较流畅自然。而第二课时,我发现自己忽视了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也不不按计划给学生质疑的时间,而是直接过渡提问,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很短暂,对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没有让学生充分解读,合作交流,所以学生的理解也浮于表面,主要由教师讲解了。由于担心学生理解的不够深,不够透彻,所以,第二课时教师讲得过多了。
我曾在网上读到这一段话:对一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从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来看,在这一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这一点,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二:
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从学生心底出发的。无论他们多么幼稚,只要是从他们的“昨天”走过来,就会有层次,有深度,就会留下进步的痕迹。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再观看教材上相关的彩色图片,这种“看图说话”是他们熟悉的活动,很容易进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无意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行文顺序和观察顺序,反馈到“说话”时自觉地讲究“叙述的顺序”,这不是“一小步一小步”的吗?这不就是“探究”的开始吗?。语文教学中,反复地拿“体验”说事,常常是一种滥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要学生比较图片与课文的区别,也是一种“调动”。“比较”的能力,学生原本就“有”,不是某一节课上从无到有、凭空建构的。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是为了激活它,使之浮出水面,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我因势说出“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准确、更深刻,更有利于智慧的发展”一番话,则是现身说法的教化。对于现在“卡通的一代”来说,初中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卡通争夺孩子的眼球。而对“生死谜,手足情”以及“宗璞”的解读,包括《寻找我的名字》的写作练习,正好有利于展示汉字的内涵和魅力。我一直觉得,汉字是汉语文教学的根本凭借。
《紫藤萝瀑布》这一篇文章写于1982年,创作背景离现在的学生很遥远,但是只有联系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安排了课前预习,找来宗璞的《哭小弟》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准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本篇课文拟用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点是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酝酿阅读感受,发现问题。第二课时,学生交流感受,提出并研讨问题。然后,将本文同前面的几篇课文作简单比较,让学生了解、认识本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最后布置作业。
在教学本文之后,我发现第一课时导入很自然,以图片谈话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文之后,按照常规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整体感受,一方面我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此文理解的层次深浅,另一方面自然过渡到对紫藤萝的印象提问,进而找出描写紫藤萝的语句进行品味,感受紫藤萝之美,边读边品味。学生学习兴趣浓,整节课也上得比较流畅自然。而第二课时,我发现自己忽视了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也不不按计划给学生质疑的时间,而是直接过渡提问,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很短暂,对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没有让学生充分解读,合作交流,所以学生的理解也浮于表面,主要由教师讲解了。由于担心学生理解的不够深,不够透彻,所以,第二课时教师讲得过多了。
我曾在网上读到这一段话:对一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从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来看,在这一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这一点,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二:
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从学生心底出发的。无论他们多么幼稚,只要是从他们的“昨天”走过来,就会有层次,有深度,就会留下进步的痕迹。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再观看教材上相关的彩色图片,这种“看图说话”是他们熟悉的活动,很容易进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无意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行文顺序和观察顺序,反馈到“说话”时自觉地讲究“叙述的顺序”,这不是“一小步一小步”的吗?这不就是“探究”的开始吗?。语文教学中,反复地拿“体验”说事,常常是一种滥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要学生比较图片与课文的区别,也是一种“调动”。“比较”的能力,学生原本就“有”,不是某一节课上从无到有、凭空建构的。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是为了激活它,使之浮出水面,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我因势说出“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准确、更深刻,更有利于智慧的发展”一番话,则是现身说法的教化。对于现在“卡通的一代”来说,初中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卡通争夺孩子的眼球。而对“生死谜,手足情”以及“宗璞”的解读,包括《寻找我的名字》的写作练习,正好有利于展示汉字的内涵和魅力。我一直觉得,汉字是汉语文教学的根本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