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3)

时间: 01-24 作者:张熠铭 栏目:反思
    所以今天我刚好教这课,我就感觉现在的课本已经开始注重这方面,并选入了课文,而且课文浅显易懂,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解爱情,很容易被学生们接受。我觉得这是教材在进步,时代在进步,也是更加人性化的体现。我们应该感谢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教育素材,我们就应该好好利用它,利用好它。
    我在上这一课时,刚开始学生听了这个话题,教室里一下子就像炸了祸似的,闹开了。可是当学生闹了一会儿,听了我一本正经的说到“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纯洁的情感,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种活动,一种体验”时,就安静了下来,并按照我的要求去学习去讨论。最后我也强调,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只是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爱情,所以我们要慎重正确对待它。只有正确认识爱情,正确对待爱情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
    我想,只要是正面教育,正确教育,学生一定会有所获,有所得,并对他们一生的成长都会有帮助。


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四:

    《致女儿的信》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苏霍姆林斯基没有选择逃避、敷衍,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通过书信方式,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女儿正确的爱情观。#p#副标题#e#
    爱情是这样美好,它绚丽浪漫,甜蜜温馨;爱情是闪烁的星空,它浩瀚深邃,奥妙神秘;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它演绎人生,伴随生命。可曾几何时,“爱情”已变成了校园里学生避之不及的名词。学生不敢谈“爱情”,因为惟恐被其他同学误认为对某某有意思,更怕被老师误判为“早恋分子”,划归教育的对象。所以即使忍不住说出这个词,也要躲躲闪闪,东张西望。为了避免这方面的嫌疑,男女生同学的交往更是变得疏远,到了初三,竟已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
    何不借《致女儿的信》一课,与学生大大方方谈“爱情”、说“爱情”,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呢?这是我构思这堂课的教学目的。但毕竟我们要上的是一堂语文课,在尽可能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同时,又要注意课文的文学性或者说写作艺术。这是我思考这堂课的教学途径。具体来说,我努力践行我所向往的构建语文课堂的三个维度:温度、深度、广度。
    语文课堂的温度就是老师的感染力,就是老师在课堂里的一个磁场。为了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适合的情感的河流,使课堂呈现一种流淌的状态,我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前五分钟演讲的话题是《我心中的爱情》,设置这个话题的目的无疑是为了更好的切入课题。但如果真正用演讲的要求来评价学生的演讲,可能是不够成功的,但要知道,这位学生是本学期新转入的学生,这可能是它学生时代的第一次演讲,而且是在这样一个公开课的舞台上。并且,她仅仅准备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综合以上因素来看,这位同学的演讲是多么难得,所以,我给了这位同学极大的肯定,我相信:这种鼓励对这位学生而言,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我也相信,我的鼓励也给全班同学以极大的信心。所以上课时和学生的对话与交流就显得非常自然。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和学生早已培养起来的两年多的师生情让我们的课堂情意浓浓。当我和学生一起合唱《最浪漫的事》的时候,课堂的温度达到了最高点。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