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2)

时间: 01-24 作者:张熠铭 栏目:反思
    赵高峰老师谈到板书的问题,“爱情,高于上帝”这句话如果作为总结性的语言,不是很准确、优美。我深刻检讨自己,在板书设计上没有用心,很敷衍。其实板书是洞察教材的“窗口”,开启思路的“钥匙”,板书的简洁、准确、精美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准确把握与解读。看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都要全力以赴,细致打磨,这样,才不致与让课堂有更多的败笔与遗憾。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的解剖我自己。”我觉得,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更需要这种敢于解剖自我的精神,勇于反思,勤于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或许是上了《致女儿的信》后最有益的启示吧。


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二: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在今天的教学中,让老师和家长都很棘手的问题是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有人云:这不是“早恋”,而是“早熟”,或者“交往过密”。其实,这一现象说到底,就是由于中学生生理的成熟而对异性未知领域产生的好奇心,进而渴望探求的心理现象,发展成为所谓的“爱情”。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用生动曲折的童话讲述了这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爱情”中所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所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不能把它简单的等同于性爱和繁衍后代。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童话故事中,讲到上帝三次看到的情形,当上帝教给了他们如何筑造窝棚的方法,又把铲子给了男人、谷粒给了女人之后并且说:“生活下去,繁衍后代吧。”一年之后,上帝看的是“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熟睡的婴儿”,而此刻的上帝感到迷惑、惊慌。五十年后的同一天上帝再次光临人类时,窝棚变成木造房屋,荒地变成果园,地里一片金黄的麦穗,儿女们在收割,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上帝从老头、老太婆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而且有一种新的东西“忠诚”。又过三年之后,上帝来到人间看到老头坐在土丘上,双眼充满忧郁悲伤,这是对去世的老婆的“心灵的追念”。然而在更远处则是金色的田野,火红的曙光,许多的青年男女构成一幅更为广阔灿烂的爱情的生活画面,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衷败的纽带。在西方人看来创了一切的“上帝”面对人类爱情的伟大力量时,也只能“怒不可遏”最后是不可理解,带着深深的沉思离去,而人却成了大地的“上帝”。


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三:

    现如今,防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就如防洪水猛兽,而就中学生对于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在教学中一直是一个禁区,更没有人敢去轻易涉及。因为稍有不测,就会发生“意外事件”。
    其实,我感觉“防不如疏”,因为对于爱情,不管是在迁客骚人的笔下,还是在影视作品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少了它是成不了“席”的。而这也是每一个人要经历的必然阶段,是人类最高最纯洁的感情。为什么要遮遮掩掩呢?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把它说明白呢?越是遮遮掩掩,就越容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还不如进行正面教育。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