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2)

时间: 01-21 作者:吴 德 栏目:反思
  三、通过勾画和批注,熏陶科学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设计这道练习题主要是让学生在对敲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例如学生勾画出这些句子:(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2)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5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5)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克隆技术,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对克隆技术的发展,有着热切的关心,对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课文中,很容易勾画出来,在写批注的时候,要用心写出,有对课文的理解,又对克隆技术的思考,还有对科学技术的向往,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用书上的话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把主动权给学生,使他们拥有更多自信,更多勇气探讨克隆的奥秘。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二: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说明文,如何把这篇文章上出语文味,我感觉伤透了脑筋,如果把重点放在文中的几次实验上,学生是感到兴味十足,但似有生物课的嫌疑,如果按照说明文的几个方面去探究,似乎太平淡了,在老教师们的建议下,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用品读的方式来解读这一课。
  这是我在陌生的班级上课,刚见面,孩子们就给我留下了羞涩、腼腆的印象,我隐隐地感到我的朗读计划可能会进展不顺,于是我在课前和孩子们进行了一些“热身运动”,当看到孩子们的脸上由凝重逐渐露出笑容时,我才定下了心上课。但上课的过程孩子们仍然很被动,怎么办,总不能为了进度流于形式吧,应该体现自主,所以我积极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紧紧扣住课题“奇妙”,让孩子们从不同的实验中的句子里,品读出克隆的奇妙。整堂课孩子们找到了文中许多具有表现力的句子,虽然踊跃发言的孩子不多,但课越到后面主动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多了,我为自己用朗读的形式启发学生探究而兴奋。但或许是因为我太注重孩子们的朗读,对他们的要求高了些,面对这群孩子的朗读展示,我总感觉他们读得不到位,于是拘泥在某一处,反复指导,所以课有些拖沓,也或许是我太注重学生的回答,孩子们的沉默让我花了太多的时间启发与等待,所以课的结尾有些仓促,这也就成了我本堂课的遗憾。对于第一个遗憾,正如听课老师说的,只要孩子们有明显进步,未必非要达到教师的境界,毕竟这些孩子在平时没有经过过多的朗读指导,还没有养成习惯,但是第二个遗憾引起了我的深思:面对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沉默,我该怎么办呢?显然这种沉默的课堂不是我个人造成的,或许这是孩子们长期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况且是乡下的孩子,靠一节课的力量是改变不了的,如果鼓励他们主动回答,那么就像我上课时,课的最后部分仓促了,可如果无视学生的主动权,那显然是不科学的。那么公开课上,面对学生的冷场,教师究竟该怎么办呢,上完课后我越想越发困惑起来。虽然听课的老师评价课上得有激情,有特色,有语文味,但我总感到缺了点什么。终于在后来我听了洋思中学刁勇老师的课,才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刁老师上课时,班上的气氛也有一丝沉闷,同学们的回答也不是很积极踊跃,但刁老师没有刻意调动,问题抛出后直接点同学回答,这样就自然地解决了冷场的问题。我想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在公开课上尤其是借班上课,发现学生一直不进入状态,那么,就不必牵强。那是学生们一贯的学习习惯的问题了,可以机智地点学生回答问题,顺利地进行课的进程。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