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的帽子》教学反思

时间: 08-09 作者:丑建磊 栏目:反思

篇一:《苏珊的帽子》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课文《苏珊的帽子》记叙了发生在孩子们中间的一件感人的故事: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一头美丽的金发,班上的老师得知后,安排全班同学戴着帽子来上学,从而避免了尴尬局面,在不自觉中使苏珊树立了自信。通过学习使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课文同时也赞美了这位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品质。
    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反复读着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与需要帮助的人共渡难关,却不使被助人的自尊受伤,是一种“春风化雨了无痕”的崇高境界。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努力使自己首先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然后又引领全班同学共同达到了这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友爱,构建的融洽与和谐。我想,这就是教学所特有的魅力。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课文的关键自然段、重点词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整节课的设计,我淡化段落教学,而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以读为主,强调整体教学,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的情感,运用教学语言营造浓浓的爱心氛围,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感动了,身心融入这样的情景中。
    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中,我抓住“苏珊先前为什么要戴帽子?后来为什么常常忘记自己还戴着一顶帽子?”这个牵引全文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探究,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虽然感悟到的可能是零散的,但却是值得珍视的!我在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评”与恰当的“导”来帮助学生感知苏珊虽然不幸,但因有慈母般老师的真诚爱护,苏珊是幸福的孩子!学生在教师层层点拨下,在赏读品析中深深悟出真情。
    授完这篇课文的同时让我深深认识到: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呼声下,我们不要以为课堂阵地不让学生“占主场、唱主角”就会违背新课程理念。我们的课堂上之所以常常出现“缺乏有效引导”,学生信马由缰的局面,就是因为缺乏了“有效的引导”。其实,为了学生的发展能“更上一层楼”,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十分必要的。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和老师有效地把握课堂是一个“双重并举”的过程。课堂像一个无穷的宝藏,新型的教师应善于带领学生去探险寻宝。那打开宝藏的钥匙,应悬在不近不远的地方,让学生时时踮起脚,仰起头,伸长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征服它,摘取它。惟有师生不断的互相挑战,才有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在新型课堂中,没有“惟老师中心论”,也没有“惟学生中心论”,而是教与学过程中的相辅相成、相生相长的“学习共同体。”


篇二:《苏珊的帽子》教学反思

    一、教材简析与预设目标:
    《苏珊的帽子》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主题单元“尊重与平等”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班上的老师得知后巧妙地以研究帽子为名,安排全班同学戴帽子上学,以消除苏珊的尴尬,使苏珊在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赞扬了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品质,同时教育学生懂得尊重他人。
    在把握教材特点和了解学情后,我在第二课时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师让同学们戴帽子来上课的真正原因;
   (2)创设情境,以读为本,促进主体感悟,以悟促读。
   (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与人友好相处。
    二、教学收获与喜悦:
    1、整体把握,脉络清晰,明暗两线相辅相成;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帽子”为明线,“尊重”为暗线贯穿课堂始终,紧紧围绕着“苏珊的帽子下藏着什么呢?”(即光秃秃的头→担心、犹豫→尊重)这一问题从整体入手,层层推进,突破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深化“尊重”这一思想主题。
    为突出主旨,升华主题,我创新板书设计,制作一顶帽子,并把帽子下的秘密(即光秃秃的头→担心、犹豫→尊重)藏于其中,在课文的学习、探究中,不断激起学生揭开苏珊帽子里的秘密的欲望,秘密又通过“层层剥笋法”揭开,从而使“尊重”深入学生心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2、创设情境,读悟仿说,学生文本深入对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秉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一理念,为进一步促进主体感悟文本,深化文本,领悟主题,我多处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苏珊,顶着一个光秃秃的头去上学,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当离开学校三个月的苏珊来到教室门口时,她在“担心什么、犹豫什么?”,“站在苏珊的角度,你能通过朗读把此时的心情表达出来吗?”通过上述教学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体验其内心世界,让学生用心感受,与文本对话,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说话”,并通过朗读表达其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扎实训练,落实“双基”,工具人文和谐统一。
    推进新课程以来,“双基”似乎渐渐远去,语文课堂上冷落语言训练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字词句的教学,表达方法的揣摩等等被抛至脑后。甚至有人把“双基”训练看作是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分水岭”,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试金石”,从而抛弃和否定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这其实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实践出现了偏差。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教学中,我落实朗读、解词、背诵等方面的“双基”训练,如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担心”、“犹豫”体会苏珊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朗读表情达意,又鼓励学生“将独特的感受融入朗读中去”;设计“挑战记忆力”的填空题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并抓住“热情而郑重”、“各种各样”等词语体会老师的用心之良苦和方法之巧妙;在引导学生理解“五花八门”“自如”等词语的过程中,相机“提炼”各种解词法。(课标指出:3~4年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教学各环节中融入一系列“双基”训练,深入品悟文本,升华情感,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不足与困惑。
    由于本次公开课,学生只单独学习《苏珊的帽子》,而未接触本单元其他两篇主体课文,以至对单元主题“尊重与平等”缺乏整体感知,认识不深,教学中,我其实可以整体把握,并结合语文天地、金钥匙、课后思考题整体备课,也可以利用课外资料等使学生初步感知主题。此外,如何在指导朗读中加强主体的个性化解读等等,都是我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希望能够在各种教研平台中不断学习,提高自我。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