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2)

时间: 08-02 作者:向心力 栏目:反思

   三、课外升华,用“情”展现。    

  “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也许难以完全做到,课外的学习辅导就应该弥补这一缺憾。课堂教学后可我安排了熟读熟背《啊!小平》诗歌,在课堂尽情诉说的基础上再在活动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地、用情地展现出自己心中的伟人形象,表达自己对伟人的一片深情,有感情的朗读声中和歌唱邓小平的优美歌声中结束这节课。从而延伸了课堂,拓展了课堂。这样不但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升华,也使“大语文”学习观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经过本课教学之后,使我深深地明白,一节好的课是经过反复磨练才能成为精品的。这里有老师上课前的对教材的钻研,惟有认真的钻研,才能对教材的吃透,课堂上才能灵活驾驭,引领学生积极地参加教学的全过程。     

   不足之处:   

   1、在感情铺垫到一定程度时没有很好的收回来,拖延了三分钟,导致拖堂两分钟   

   2、在四川话朗读中,没有给学生提示,好像学生没有反应过,方言的朗读就束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在我反复的观看视频时发现,对学生回答后的评价太少,为了赶时间,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感受。   

   4、在渗透邓小平的影响时没有够味,应该还要深入一些。以后备课还要挖掘更多教材背后的东西,拓宽知识面,延伸文字表面的情感。   

   5、在朗读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做到有的放矢的朗读,不是为了情感而情感,为了朗读而朗读,为了学习而学习!

 

篇二:《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

 


  《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富有感染力的通讯,它生动地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骨灰撒放大海的情景,颂扬了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寄托了人民对伟人的一片深情。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然而邓小平同志逝世时,这些孩子还没出生,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可以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并以“情”为主线贯穿始终。

  “最后一个篇章”这是孩子所不能理解的,何为“最后”?为什么说是“最后”?之前又做了什么贡献?课前先让孩子去搜集了解了小平爷爷的生平事迹和为全国、全党乃至全世界所做的丰功伟绩,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伟人的情感,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上再让学生看看老师所补充的文字资料:“最后一个篇章是指邓小平同志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所以,骨灰撒放大海说是‘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当说到“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时,让学生观看了邓小平的事迹介绍视频,随着幽婉而略带忧戚的小提琴乐曲,一幅幅折射现实,反映小平同志丰功伟绩的画面映入学生眼帘,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震撼。短短几分钟多媒体展示,他那大海一样的性格,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一样的业绩,留给学生的不是表层面的印象,而是深深的烙印。这位世纪老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定格在了学生的心田,小平同志的伟绩、风范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思如泉涌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