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教学反思
篇一:《雨点》教学反思
《雨点》这篇课文,是一首简短的诗歌,非常优美,富于儿童情趣的语言,让小朋友认识水的世界。描写了雨点落到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不同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充满童趣。在上课时,先用猜谜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指导学生们看图、想象,引导学生们初步了解不同地方的水的不同样子,以此来化解难点,让学生们理解为什么雨点会“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又以动作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散步”、“什么是奔跑”、“什么是跳跃”。 学生纷纷扮成小雨点,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读诗文,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来体会小雨点的各种形态。接着,我又问:如果你是小雨点,你还会落在哪里呢?会干什么呢?先让让学生说一说,最后再让学生写下来,孩子们个个来了劲,说得还真不赖。有的说:“雨点落在房顶上,在房顶上看风景。”有的说:“雨点落在瓦片上,在片上弹琴。”有的说:“雨点落在花丛里,在花丛里唱歌。”仿写时,陆晨昊小朋友写得更妙:
雨点
雨点落进果园里,给苹果树加营养。
雨点落进草丛里,给毛毛虫洗澡。
雨点落进泥土里,给种子、禾苗喝水。
雨点落进竹林里,给春笋敲响了闹钟。
他还在课文基础上进行了改写,看来还不能小看这群娃娃,在以后的课堂上要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其实孩子的潜力也是无穷的。
篇二:《雨点》教学反思
《雨点》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儿童诗,全诗共八行,四句话,分别写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的不同动态。语言简练,富有童真、童趣。针对本课的教学,有以下收获:
一、多使用儿童化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稚嫩、幼弱,有一种爱抚期望的心理。他们能通过语言感觉到教师对他们是“喜爱”还是“冷漠” 。因此,对低年级教师来说语言表达仅仅做到准确、清晰、规范是不够的,还必须实现教学语言的“ 儿童化”,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上课伊始,我激情导入:“我们昨天认识了一位朋友,它是----雨点,告诉你们雨点爱旅游,是个旅游家,你们愿意和它一起去旅游吗?” 在指导“ 睡觉 ”一词时,我描述:平静的水面,看上去一动不动,像在睡觉,池塘在睡觉,小雨点也在里头睡觉,慢慢地,慢慢地,小雨点也睡着了,还做起了甜甜的梦,你是一滴小雨点,你会做什么梦呢?顿时,学生说的兴趣高涨,兴高采烈地说自己的梦,雨点睡着了,你愿意把他惊醒吗?然后指导朗读,水到渠成,学生朗读效果较好。
二、利用多种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词语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较低,生活经历少,善于理解比较直观形象的词语。所以,要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词语。文中的“跳跃”一词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我问学生有没有玩过蹦蹦床,让他们用动作模仿跳蹦蹦床,并说说当时自己的心情。学生很快理解了“跳跃”,并体会到了雨点此时的心情。
三、适当运用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
恰当形体语言的运用,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迸射出创意的火花,创造出惊人的语言。本课设置了一个拓展训练: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
雨点落在房顶上,在房顶上--------------。
雨点落在花朵上,在花朵里--------------。
雨点落在我们的脸上,在我们脸上-----------。
指导学生说落在雨伞上时,我适时地做了一个跳舞的动作,学生立即说出“跳舞”;当我又做弹琴的动作时,学生中又蹦出一个“弹琴”,速度之快,让我们有点惊讶。
不足之处:
1、 拓展训练较多,冲淡了课堂,同时,还没有完全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少。
总之,虽有优点,也有遗憾。但教学上没有非常完美的,今后我将努力,争取多些优点,少些遗憾,尽量使自己的教学接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