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2)

时间: 11-30 作者:匡乐天 栏目:反思
    《三个小板凳》教学中,我应该给予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学生之间合作的这一环节并没有。在教学爱因斯坦所说的话时,应该让学生交流一下对爱因斯坦的看法,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更能深入的理解课文,感悟爱因斯坦的精神。
    教学重建
    有人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训练,就意味着给孩子什么样的语文阅读能力!”,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训练的几点思考:
    一、语文课堂要学会取舍
    语文课堂上,训练要精,不要面面俱到,要学会取舍。例如:《三个小板凳》第一自然段是:爱因斯坦上小学的时候,很少说话。有的同学笑他笨,老师也不喜欢他。
    在备课之初,我设计的问题是这段话有几句话?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你能用“因为……所以……”把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吗?我在第二自然段,我开始还设计这样一个训练:有一天上手工课,大家都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了老师,有的是______,有的是_______,还有的是___,它们可__!这两个段落的学习,这样的训练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有效地架设好阶梯,使学生顺利实现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
    但是我都将其舍去了。而是本着“一课一得”重点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了解反问句的特点。我觉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课堂是实效性。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必须要练的再练。
    二、语文课要训练学生的语言
    语文教学应该显露语文学科的本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规定:“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所以,尤其是低年级,字词教学要加强,应该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用词语,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在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贯穿这两段的问题,爱因斯坦先拿出的是几个板凳,是怎么样的?后拿出几个板凳,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可以细化为: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板凳的样子吗?这样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学生在回答先拿出的板凳用了“糟糕”来形容,后两个板凳则用了“更糟糕”来形容。这样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明白“糟糕”与“更糟糕”的区别。在语文课中经常把这种感悟和训练相结合起来,学生反就不会胡说,而且会说,说得会有条理、有重点、概括性强。
    三、语文课要实现文本与师生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会站在文中的角度,走进文中人物来感受,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对待事物,看待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体验。《三个小板凳》中的爱因斯坦做事认真、不放弃的精神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我们还可以从不同方面去感悟爱因斯坦身上的品质。若在课上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那样一个糟糕的板凳,他敢于拿出来。作为你会不会这么做呢?谁会像他这么做?”学生的情感就会被唤醒,就会主动和文章展开对话,就会明白“如果没有独特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他就不可能成为科学家。他敢于和别人不一样。他不随波逐流,用自己看世界的眼睛去看世界。他的坦诚、坦荡的行为让人震撼。他独立、有个性,不是刻意迎合别人。”
    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努力以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等各方面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学做有个性的人。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