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2)

时间: 11-27 作者:张若笈 栏目:反思


篇三: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我立足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关注学生动手操作,变知识传授为学生动手探究思考的过程。
    1、新课伊始,让学生分桃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语言:“你认为他说的怎样,谁比他说的更好?让学生互相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5、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五次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四: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一、对学生充分的进行预设和课前准备细致。
    首先,对于学生的认知难点进行仔细设想,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一下,对于平均分的意义,要从学生的思维进行解剖,这样学生好接受,才是真正的难点突破。尤其在提问语的设计,应该要从“小”入手,还要多考虑学生会出现怎样的状况;然后,对于课前的准备工作尽量做细,就是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1)提前要求学生的学具和教师的用具;(2)对教材的把握:无论全课的设计和全课的流程,都要紧紧围绕重难点展开,设计是设计,可是生成的东西要事先做好预设,吃透教材,让所有的环节都围绕本科的重难点;最后就是对整个课教师不仅要心中有数,还要能达到不看教案,教案的每个字都清楚,因为只有在这样充分准备过后的课,才能谈其他的,因为这节课上下来,我都觉得不熟怎么能上好呢?另外对于学生的发言要善于总结和引导到本课所学的知识,这真是大学问,真得好好加油。
    对于这节课上下来,对教材而言,我还存在以下不足:对教材深刻的理解不到位,应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在谈到“刚才老师发现,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分法。那你们能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发分成两类吗?”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理解的分类依据,为什么#p#副标题#e#这样分,然后请学生总结,而不是一个为什么就解决了。
    二、对于提问语,要有针对性。
    要一个一个,不能一次几个。比如在让学生探究“平均分”时,在二(7)班我先提了一个问题“从黑板上同学的分发上发现了什么”,当时我又想,这样提问太大,学生恐怕不能想到我提问的要求,于是我又追问了“请大家从每份分得的个数的多少去想想怎样分类”。虽然我是一下提了两个问题,可对于学生来说,他不一定理解我到底想说什么,反而让学生糊涂了,真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在二(8)班的提问语我就慢慢来了,就使学生一步步理解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