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病人家属发的慰问短信(24小时沟通2次医生温暖连线)

时间: 09-26 栏目:学习方法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5日讯(记者刘越 江梦晴)“3月28日晚,父亲症状再次加重,值班的蔡精灵医生立即予以对症处理,约半小时后症状缓解;29日早上,父亲喘息、腹胀,正在查房的祁正亮医生立即指示护士给予灌肠治疗;30日,邱医生在电话里说父亲的指标有好转……”4月4日,无法离沪返汉的肖女士(化姓)联系到长江日报记者,希望通过媒体表达她对湖北省中医院多名医生的感谢。

祁正亮、邱静医生查房时,一边查看患者病情,一边安慰两位老人。

父亲病危,800公里外的女儿心急如焚

“你爸呼吸不上来了,被送进抢救室了!”

3月28日下午,肖女士66岁的父亲突发呼吸困难、喘促,被救护车紧急送往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救治。

接到母亲的电话是下午3时40分。电话那头,一向冷静说起话来有条有理的母亲前言不搭后语,一度哽咽落泪。“听婶婶说,父亲状况非常不好,无法正常呼吸。母亲在病重通知书上签字时,手抖得不行。”

800公里外的肖女士看不到父亲,母亲当时也几乎无法沟通。她非常担心父亲。

下午3时45分左右,一个令她心安的声音响起:“我们已经给他使用了解痉平喘的药物,患者现在血氧指标明显好转了……”急诊科的赵青医生从抢救室里走出,第一时间拨通电话。

事后回忆起这个瞬间时,赵青说,这是作为急诊科医生的本能,只有说清楚患者目前的情况,向家属清晰描述病情变化,才能让他们安心相信医生,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慰。

“别着急,情况很严重,但我们已经在处理了,会马上安排住院。”听到这句话时,肖女士才稍稍安下心来。因为她知道,父亲已经在接受专业的治疗了。

24小时里的26次沟通,医生用子女身份与患者家属共情

从急诊室转到老年病科病房,父亲仍然处于病危状态,肖女士茶饭不思,夜晚偷偷抹眼泪。她看不到父亲的情况,母亲因过度紧张也不回微信、不接电话,她只得频繁联系父亲的主治医生邱静。入院24小时里,肖女士给邱医生打了4次电话,发了15条微信、7条短信。“我也特别不好意思,怕过度打扰到邱医生。但她非常耐心回答我的问题,每次都会安慰我不要着急。”肖女士说。

3月28日晚8时许,患者入院3小时后,之前一直与邱医生短信沟通的肖女士打来了电话。地铁环境嘈杂,回家路上的邱医生在中途站点下车,详细耐心地告知她父亲目前的身体状况和治疗方案,安抚她紧张焦虑的情绪。

3月29日下班后,在医院实验室邱医生多次微信与肖女士沟通病情。中间肖女士提到其父亲出现病情变化,虽不在病区,邱医生打电话询问值班医生后,及时将病情变化及处理方法详细转述给肖女士。

“我也为人子女,父亲病危,我如果不在父亲身边也会一样着急。”邱医生说。

“指标好转,病情稳定了!”3月29日晚,急得两天没睡觉的肖女士等来了邱医生传来的好消息,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除了希望父亲早日康复,肖女士还有一个心愿——回武汉当面向医生们表达她的感谢。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 分页 >>
阅读全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