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阅读答案小学四年级(散文:肇庆鼎湖山游记)
鼎湖山岭花容貌,阳树风尘世事游。黑帽白衫天使惬,径途苍翠雾心悠。
询裳外套斜倾背,觅绿瑚珠赏玩秋。文静娇娘幽毅路,淑贤岭上翥云眸。
天然氧库翠屏环,百鸟栖林啭自闲。云卷崖边痕袅袅,泉流谷底水潺潺。
龙潭飞瀑青峰上,古刹鸣钟瑞霭间。踏破芒鞋觅仙境,原来方丈在珠湾。
从星湖出来,我来到了位于肇庆东北18公里的鼎湖山。鼎湖山因山顶有湖,山峰如鼎,故称为鼎湖山。由于鼎湖山位于地球的北回归线上,在北回归线划过地球的大多区域都是沙漠或干旱草原,而鼎湖山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亚热带、热带森林,所以鼎湖山又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
鼎湖山与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并称为“岭南四大名山”,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公元678年,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智常禅师在鼎湖山创建白云寺。明崇祯年间,山主梁少川在莲花峰建莲花庵,迎高僧栖壑入山奉为主持,后改莲花庵为庆云寺。到了清代,庆云寺成为岭南四大名刹之首。
穿过“鼎湖幽胜”牌坊,两旁竹木繁茂,满目葱茏,习习凉风扑面而来,令人心神一爽,将一路的颠簸以及都市的尘嚣一扫而空。举目四眺,鼎湖山不算高,也不雄壮,就如南国其他山一般。然而却是因了这“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的名头,鼎湖山泱泱的绿意、潺潺的流泉,倒也不失灵秀与质朴。
顺着山路蜿蜒而上,路两旁树木茂盛,郁郁葱葱,空气清新。细细的泉水顺着路边溪涧缓缓流淌,用手触之,冰凉冰凉。清澈的泉水发出动听的潺潺声顺山而下,越往前走,潺潺的水声也更加悦耳。溪涧中,清晰可见水中石头大小及色泽,让人忍不住想感受一下这份纯净与清凉。
走过不远处的山坳,看见路旁建有一个屋檐,原来这是景区内修建的佛窟香界,名为“百佛洞”。据说,洞口处的一尊“五子招财佛”,求子非常灵验。洞内请了108尊石雕佛像,洞壁有众多的佛偈石刻。百佛洞是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赐题,又由北京佛教协会圆湛大师作法开光,自此后香火鼎盛。
再往前行,一座歇山顶灰塑脊的亭子出现在眼前,这是鼎湖山天溪中段的“半山亭”,它因处于坑口至庆云寺山道之半,故得名。亭内石柱间砌矮墙为凳,供游人憩息。亭的石柱上阴刻对联三副:“到此处才进一步,愿诸君勿废半途”,“客游图画里,僧语水云间”,“相逢大笑下车笠,屏息诸缘入宝山”。
在半山亭前,一块砚石刻下了当代散文作家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1982年夏季谢大光游览鼎湖山时创作的散文,并在当年12月24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据了解,这篇文章曾选入上海、江苏、香港等20多个地方的语文教材,可见这篇文章影响之深。
《鼎湖山听泉》描述了谢大光到鼎湖山旅游,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美,鼎湖山的景色秀美而雄伟。入住庆云寺时,入夜后的山中万籁俱寂,夜听泉声别有一番滋味。那万般泉声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层次丰富的美妙泉水声,深深激发了谢大光的创作灵感,便创作出了这篇散文。
距半山亭数十米是“荣睿碑亭”,碑亭仿照唐代建筑建造,亭顶两侧高翘一对鸱尾,直脊装饰着兽面,四角飞檐伸出龙头,造型古朴大方。碑亭是为纪念日本入唐僧人荣睿而建,亭檐下镶嵌着赵朴初写的“荣容碑亭”匾额,亭中央矗立着一块竖式石碑,碑的正面镌刻赵朴初所题的碑文,背面刻有《荣睿大师赞》诗句。
缓步上山,沿途更是树木阴蓊,藤牵蔓引,生机盎然,让我不由惊叹这片山林的生机与繁盛。这里林木葱郁,远看如层层绿云,浓浓淡淡,浸漫延到无际天边。目光随路旁树木的枝叶四展,一株株傲岸挺拔的身姿墨绿庄重,翠绿明雅,淡绿清新。置身此间,仿佛人的思绪、人的心情也变得绿悠悠的。
过寒翠桥后,看到溪涧中刻有“洗足”二字的巨石。据说,古人到山中进香,必须“三洗四停”方得正果。就是行到“半山亭”小歇,再到“洗足”处洗去脚上尘埃,经“飞水潭”下水洗去全身的凡尘,至“洗衲池”洗净衣衫,再经“眠绿亭”和“补山亭”才能到达岭南名刹庆云寺。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山因树而繁密端庄,却因水而灵动飘逸。一路而上,蜿蜒曲折的溪流山泉或潺潺切切或涓涓细水,伴着我的脚步在山涧行走。水声时而遥远微渺,如高楼歌声,时而真切如耳畔细语,极有韵味。水至清至纯,沙石游鱼清晰可见。探手其间,更觉凉意浸骨。
沿溪涧往深处去,阳光渐渐都照不进来,头顶上是浓密的林木,脚下是欢快奔跑的溪水。溪水顺着弯弯的山涧流下来,时而急,时而缓。当溪水从山坡上流下来时,就如小瀑布一般,飞溅起团团水雾。溪水清澈透明,枯叶沉在水底,那颜色和萎痕仍清晰可目,把双脚放进溪水时,就会感到清凉舒适。
林中到处是浓蔽树荫和潮湿空气,时隐时现的溪涧在山石嶙峋中蜿转起伏,我走在迂回曲折的路上,爬高窜低,在水潭和瀑布间流连不止。行至半山腰,就到了鼎湖山著名的“飞水潭”。一条白练从40多米高的崖顶飞泻而下,忽而形成千尺飞流,如白练悬空,忽而溅作满空雨花,如轻纱曼舞。
飞水潭是鼎湖山最大的一道瀑布,洒洒而落,如雨如雾的水花在瀑布下,汇成一泓清澈的碧水。一块突出水面的巨石上刻有“枕流”二字。瀑布旁的崖壁上刻有宋庆龄手书的“孙中山游泳处”六个大字。据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偕夫人宋庆龄游览鼎湖山时,曾在瀑布下的飞水潭中游泳。
飞水潭前是一座坐西向东,呈方形的歇山顶,灰塑脊凉亭,亭内砌有供人憩息的石凳,这是建于清雍正年间的“眠绿亭”,又叫时若亭。攀山的蹬道穿亭而过,亭子正面中间的花岗岩檐柱上阴刻对联:“流水闻高下,青山阅古今。”
漫过飞水潭的涧水从几个石墩间再往下注,又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小瀑布。这道小瀑布绝对是鼎湖山的点睛之笔,它没有飞水潭瀑布那从天而降,疾风拂发的气势。但见它溢出飞水潭后倾泻而下,轻灵飘逸地翻滚着珠花飞银溅玉,白色的瀑布就像绿色的舞台上一群舞女身穿白色的长裙,随着舞曲,摆动摇曳。
优雅的瀑布从浓密的绿色中流出,一波赶着一波地倾泻而下,继而又形成另一个水潭,这就是鼎湖山的“蛰龙窟”,也称为浴龙池。放眼望去,不大的水潭掩映在这茂盛的葱郁之中,周围的树木倒映在潭面上反射出浓绿的颜色。
继续沿山路向前攀登,便来到了“响水潭”,响水潭是一道石峡里的几米长瀑布,瀑下巨石堆积出几丈方圆的平地,水自一道石缝间向下而去,又在平地下方的谷中形成一道小瀑。斜倚平地一侧的四角茅亭,身旁瀑布发出的隆隆之声,在谷中旋起一片脆音。小坐亭中,竟有欲眠之意。
走到登山小路的尽头,山形突然开阔起来,这里是一处天然与人工结合的景点“双虹飞堑”。这处景点是由飞堑桥与凌虚桥组成的,两桥立体交叉,架在深谷之上。飞堑桥是从鼎湖山脚通往庆云寺的公路桥,凌虚桥是一座渡槽桥,桥下筑坝拦截深谷来水,水从坝上溢出形成瀑布,奔向响水潭和飞水潭。
透过树梢间隙,可见一潭碧蓝的湖水,如玉似玑,让人难以相信这是梦里才能见到的景致,以致话都说不出来。湖面呈狭长的半圆形,湖中有一座小岛,油油地生长着青葱的树木,其中一半是树,一半是竹。小岛上幽幽竹影倒映在湛蓝水光中,泛起弥久冷寂的光华。
这片水面就是鼎湖山上有名的“鼎湖”,鼎湖山也就是因这个湖泊而得名。据说,湖里的水是山顶的一座天湖流下来的,经山中茂密的植物根系过滤后,汇聚成这清澈见底的水。若坐在画舫中品茗游湖,拥抱这胜似蓬莱仙境的山光水色,定会让人洗去纷扰洗去烦忧,尽享清凉。
鼎湖在古时称作“顶湖”,它是山顶上原来就有的一个天然湖泊。在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发现山麓上有三条山脊向下延伸,远远望去,极象一个宝鼎坐落在群山之中,就雅称为“鼎湖”,并演绎出种种神话传说来。如今的鼎湖因修建了水坝,增加了蓄水量,只能算是半个人工湖了。
也许是因鼎湖山的一个“鼎”字,当地近年在鼎字上做足了文章,在鼎湖山上开发了一个“宝鼎园”。园内的“九龙宝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鼎,整座鼎由青铜浇铸而成,重达16吨。气势恢宏的九龙宝鼎安放在花岗岩的基座上,宝鼎具有西周时期鼎形制最为稳定雄健和质朴庄严的特点,其口沿下饰有六条龙纹,三足上饰有三个龙头,共有九条龙。鼎腹部连续不断的波曲纹饰,线条粗犷,环回旋曲。
端溪龙皇砚”在宝鼎园的入口处,整方砚台重达2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端砚。端砚是中国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一,取材于肇庆羚羊峡斧柯山上的麻坑。这方形体方正的端砚上雕刻有108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龙,大小不一的石眼恰到好处地点缀在每条龙的口中,形成了一幅“百龙戏珠”的壮观场面。
宝鼎园内的青铜展廊中陈列有从古代到现代的各式复制鼎,其中有商代中期的“兽面纹方鼎”,商代晚期的“大禾方鼎”,西周时期的“龙纹鼎”,春秋早期的“秦公鼎”,战国时期的“四联鼎”,还有送给联合国50周年的礼物“世纪宝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宝鼎”。
在宝鼎园逛了一会,除了见到园门口的端溪龙皇砚,中心平台上的九龙宝鼎,以及一些历代有名鼎器的仿制品外,再无可观。倒是园子左边一道石雕围栏极其清静,映衬着两旁盈盈的林木,颇有古香古色的清幽之美。
离开宝鼎园后,由于我急着赶往佛山,庆云寺和蝴蝶谷就不去了。鼎湖山之行虽然留下了一点小遗憾,但自走进鼎湖山后,环眼青山绿水,仿佛走进了唯美的世界一样。在这里,可以很清晰的感觉到每一棵树、每一片叶、每一次水流动的心跳,就如同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一样的真实。
- 分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