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教案教材分析(解读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

时间: 08-17 栏目:学习方法
教材解读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大意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作者起笔高远,视野开阔,抓住暮春时节典型之景,通过“飞”字和“斜”字,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此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诗的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日暮”二字在时间上承接前两句,“汉宫”指的就是唐宫。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东汉时期的五言诗。诗的大意是: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但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诗人开篇先描绘了仰望星空所见之景,进而联想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随后便沉浸于对织女的想象中,想象她是如何地忧伤难过,进而发出感慨:牵牛与织女虽只一水之隔,却只能含情凝望,不得相会,更无法对话。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诗的大意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学法指导

一、学习目标

1、 会写“侯、章”等7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写字指导

1、“侯”容易与“候”混淆,可以从字音、字义两方面来进行区分,写“侯”字时不要多写一笔竖。

2、“盈”字注意写好上半部分,“乃”字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画要出头,“又”字最后一笔要变点,书写时要小一些。

3、“栖”要注意右边是“西”,不要写成“酉”。

三、阅读指导

本课三首古诗均与传统节日或传说相关,可以尝试根据诗体、内容、将类似的诗组合起来。如,《寒食》《十五夜望月》都是唐代七言绝句,可以整合起来进行学习。

1、运用多种方法,初步把握古诗内容

①、学习时,应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充分利用注释,在关注字义、词义的同时,也关注注释里对相关习俗的介绍。如学习《寒食》一诗时,可以先借助“春城”“御柳”等关键词的注释,初步理解诗的字面意思;同时关注对“寒食节”的介绍,更好地把握诗的写作背景和内容。

②、借助补充的课外资料,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如《寒食》诗,所写内容与寒食节相关,可以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寒食节禁火习俗的由来,更好地理解诗中“日暮汉宫传蜡烛”一句的意思。

③、联系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理解诗意。如:《迢迢牵牛星》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关,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把握诗歌大意;《十五夜望月》与我们熟悉的中秋节相关,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学过的有关中秋节或赏月咏怀的古诗把握诗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在明确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的朗读要注意根据语意,根据每首诗中作者所表露的情感读出对诗意的理解,尽量读出诗作的神韵。要边读诗句边展开想象。一是借助诗句展开想象,二是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三是联系传说故事或搜集到的民俗资料展开想象。

《寒食》一诗,可以通过“无处不飞花”“御柳斜”,想象春日里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从“飞”和“斜”中体会春日美景的灵动。再抓住“传”“散”想象暮色中,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戚们的府第间流动,轻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最后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整首诗可以读得舒缓、平和,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可以适当拖长声调,读出轻烟袅袅的感觉。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使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叠词,以及双声词“河汉”“素手”“清浅”等,这些词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而且也使诗歌表达的感情更加动人。朗读时,“迢迢牵牛星”可以读得慢一些长一些,因为“迢迢”是形容路途很遥远的,表现了牛郎和织女相隔很远很远。接下来的皎皎”二字起调就可以读得稍高、稍短,表现出织女星洁白明亮的样子。“纤纤擢素手可将语调放得轻柔一点,读出其中的柔美之感,想象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织布的样子。“札札”可读得稍微短促一点仿佛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响。后面几句,可以读得稍稍低缓一些,最后一句适当拖长语调,想象织女面向银河另一边,望眼欲穿的画面,仿佛听到织女因悲伤而哽咽的声音,就能体会出织女无尽的思念。

《十五夜望月》是中秋佳节之时寄友人的一首诗。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庭院内的月夜秋景、微冷的秋露和冷寂的桂花幽香,同时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面对轮圆月,诗人作何感想,对友人会有着怎样的思念之情。朗读时,“冷露无声湿桂花”可以读得轻柔一些,读出其中的静寂、幽美之意,“人尽望”可以适当加重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要读得悠 远、绵长一些。

3、回顾、交流已有积累,并适当拓展相关的古诗词

课后安排了“选做”,让我们查找资料了解与传统节日、习俗有关的古诗词。可以先回顾、交流已有的积累,如三年级学过的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综合性学习了解节日习俗,对知识进行拓展与整合。
  • 分页 >>
阅读全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