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3)
9、实施3到8年弹性学制,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经申请提前旁听高年级的课程,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的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10、改革考试方法,专业课程可采用课程设计、小论文、面试、开卷等形式进行。
四、专业特色
1、根据前期宽口径,后期多样化的培养要求,既强调计算机大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打通学科基础课程,构建交叉、渗透、综合的知识结构,又注重专业的特色技能培养,强调培养计划的综合性、选择性、基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2、根据专业特点,构建一个立体化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企业实习、活动竞赛、课题研究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视野、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注重与社会企业需求的一致性,强调知识更新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3、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实训中心,让学生到企业或实训中心参加实习,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达到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五、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六、主要课程
计算机科学导论、离散数学、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七、主要实践环节
程序设计大型实验、数据结构大型实验、认知实习、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
八、双语教学课程
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
九、学制
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四年,弹性学制三至八年。
十、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十一、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学分不低于168分,具体见各专业的培养计划。
一、学制和授予学位:
1、学制: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理论,系统地、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进行有效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科研、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三、主干课程:
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编译方法、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原理、人工智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