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反思

时间: 09-01 作者:宋潮 栏目:反思
反思一: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导入方式很新颖,调节课堂的气氛并关注血管意外受伤后的急救方 法,引发学生对自身血管有关知识的关注,让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走进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进行观察小鱼的血液流动,不仅掌握了三种血管的特点,并且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关注生命,保护生物,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

不足:部分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的使用显微镜,导致实验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应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反思二: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图片观察、收集资料以及观看影片等,描述出体内物质运输的器官-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课时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理解,并辅以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反思三: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反思

1.收获:

⑴由小探究导入,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血管的奥妙神奇。尤其是实物投影演示手腕处静脉瓣实验,有效激发学生产生疑问,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帮助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好的进行教学。

⑵观察小鱼尾鳍实验能从学生思维出发,让学生进行了两次观察。第一次观察鼓励学生不要怕说错,没有逼迫学生说血流是分支还是汇合而是让学生大胆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即流速有快有慢和血流方向有的向上向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流速与流向联系起来进一步质疑:“流速快的流向哪,流速慢的由流向哪?”“沿流速快的血管观察有什么发现?流速慢的又有什么发现?”以这两个学生生成的疑问作为学生第二次观察的主要任务,这样使学生善于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自己生成的问题去进行试验,让学生通过层层分析实验现象,关联构架三种血管的流速、流向以及动静脉的功能。

⑶课堂意外情况处理的比较好。在第一次观察小鱼尾鳍学生交流“看到什么”时,有一名学生把“h”状小鱼骨骼误以为是血管,有许多同学轰然大笑。我没有慌张而是趁机询问其他同学,既然大家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哪位同学能说说“h”状结构你认为是什么?并且表扬这位同学虽然说错,但敢于起来回答问题,同时我们也由此收获了宝贵的知识,我们应该掌声感谢他。

2.不足:

⑴开场时有些紧张,没有引导学生把捆扎前臂这个小探究做好,只学生说看到什么,有什么疑问,忘记让学生猜测做出假设。

⑵观察小鱼尾鳍实验分配时间应再短一些,对学生实验操作时的辅导面不够广。


反思四: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反思

学生对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时必须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血管的形态和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只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还不能分清什么是动脉、什么是静脉。鉴于此,本节课首先通过学生的三个活动,亲身感受到血管的存在,由打吊瓶的实例使学生感到血管与我们密切相关,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通过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实验,认识了我们体内有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见识了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使学生获得对血管的感性认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