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
时间: 06-19
作者:熊子轩
栏目:反思
反思一: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实验:取大小相同的两烧杯,放入等量同温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硝酸钾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充分搅拌,使其溶解,再比较两杯中剩余固体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强。再把握时机讲解,这个溶解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水中溶解的溶质的多少来体现的,如果在上述条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换成100克,则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的多少就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这种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这时由学生讨论总结出溶解度的概念。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体现了获取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我觉得概念的形成是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如果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不仅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关于溶解度概念的形成,我让学生去摸索发现,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一旦有学生有理解的偏差时,我作少量的引导,大部分让其它同学去发现错误,并纠正。这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帮助有偏差的同学纠正了偏差,而且同学给他们找出来的问题,他们会更易接受;二使另一部分找到错误的同学对概念有了更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最后教师作总结,这样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可以说是基本形成。
对于溶解度概念的深化和应用主要是通过习题的形式展开,练习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概念的巩固练习,二是溶解度度概念的深化和应用,这二部分练习也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第一层次的练习就让学生出来回答,而第二层次的练习由“学生讨论,说解题思路,上黑板,学生找错误”这样的步骤进行,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思考。
反思二: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
一、鼓励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在一开始就通过创设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情景,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中为了解决难点,还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这两个探究活动都包含了多个要素,但又各有侧重:在“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中,突出了分析论证这一环节;在“探究在一定条件下,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个大”的活动中,突出了实验设计和讨论交流这些环节,并渗透了控制变量的思想。这样的处理,既是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能有所侧重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丰富学生对科学探究各个要素的理解。
二、存在的不足
在探索活动中,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很好地从操作层面进行指导,而且在巡回指导时针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的解决,让学生的探索活动没有真正的开放。课堂教学中探索活动的“开放度”容易产生探索活动的“盲目性”。怎样减少盲目性而又不影响开放度,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有效而且又得到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值得我深思的。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实验:取大小相同的两烧杯,放入等量同温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硝酸钾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充分搅拌,使其溶解,再比较两杯中剩余固体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强。再把握时机讲解,这个溶解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水中溶解的溶质的多少来体现的,如果在上述条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换成100克,则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的多少就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这种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这时由学生讨论总结出溶解度的概念。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体现了获取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我觉得概念的形成是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如果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不仅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关于溶解度概念的形成,我让学生去摸索发现,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一旦有学生有理解的偏差时,我作少量的引导,大部分让其它同学去发现错误,并纠正。这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帮助有偏差的同学纠正了偏差,而且同学给他们找出来的问题,他们会更易接受;二使另一部分找到错误的同学对概念有了更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最后教师作总结,这样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可以说是基本形成。
对于溶解度概念的深化和应用主要是通过习题的形式展开,练习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概念的巩固练习,二是溶解度度概念的深化和应用,这二部分练习也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第一层次的练习就让学生出来回答,而第二层次的练习由“学生讨论,说解题思路,上黑板,学生找错误”这样的步骤进行,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思考。
反思二: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
一、鼓励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在一开始就通过创设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情景,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中为了解决难点,还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这两个探究活动都包含了多个要素,但又各有侧重:在“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中,突出了分析论证这一环节;在“探究在一定条件下,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个大”的活动中,突出了实验设计和讨论交流这些环节,并渗透了控制变量的思想。这样的处理,既是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能有所侧重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丰富学生对科学探究各个要素的理解。
二、存在的不足
在探索活动中,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很好地从操作层面进行指导,而且在巡回指导时针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的解决,让学生的探索活动没有真正的开放。课堂教学中探索活动的“开放度”容易产生探索活动的“盲目性”。怎样减少盲目性而又不影响开放度,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有效而且又得到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值得我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