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的用处教学反思(3)

时间: 08-07 作者:何川 栏目:反思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1)本节课,在新知的呈现上,我没有按照书本上先编码,再认识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相应的意义这样一个模式。而是先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让学生先了解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情境#p#副标题#e#和学生一起了解编码中各个数字所表达的作用。在学生对数字编码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进行编码。这样,学生在认知上呈现先学习,再应用的一个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新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我通过和学生比赛写信息的游戏,一方面从开课就抓住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字编码简单、方便的作用。

2.所选教学资源充分结合学生周围实际。

身份证号和邮编号都可以表达出有关地址的信息,所以我在备课选择教学资源时,不是按照课本给定的例子,而是创造性的选择了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例如:出示有关晋城市及周边各个县区的身份证前六位,以及邮编的前四位。让学生介绍自己身份证号中的信息、写自己学校的邮编等。这样一方面,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自己比较熟悉的、和自己有关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3.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让学生经历设计编码过程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但我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天马行空的去设计,追求那种表面的花哨,而是先引导学生通过认识身份证号、邮编等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设计编码要有一定的规则,并且通过给教导处老师提建议这一环节,让学生理解设计学校学生编码需要表达哪些合适的信息,然后放手让学生充分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编码。我认为这样做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课堂要真正体现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4.个人比较猜测,提升自学能力。

在解读身份证号码、邮编的编码规则时,学生只是了解到了身份证中的出生日期码,但对于其他知识我并不是一味告诉,而是通过展示事先搜集好的资料,请学生在小组内比较猜测,比较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身份证号码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比较各地区的邮编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大胆猜测每个数字可能会代表什么样的信息,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猜想。汇报交流后,再系统的展示身份证号和邮编的编码规则,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就这样,让学生在探索中猜想,在猜想中验证,他们的探索欲望得到了充分地释放,也提升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节课也有一些遗憾之处。

1.对教材内容的编写意图理解不够透彻。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想一想”是体现数的另一个作用,可以将一些定性的问题数量化。对此内容的目的我没有充分体会到,导致备课时,着重备了其它三部分内容,忽视了数学处理问题的另一个基本方法。最终导致整节课课容量稍有不足。

2.课堂生成精彩不足。本节课,在学生的资料搜集方面,我只让学生收集了自己的身份证号,而对于邮编的信息只是我提供了一些,然后让学生比较探索。这样,课堂上学生感觉稍有被动,在此环节的生成不足。如果,课前我让学生事先搜集自己身边的信封或自己家人、亲人的邮编,然后展示比较、探索。这样一方面,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课堂更有可能出彩。

总之,一节好课是在不断磨合、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中形成的,今后我将继续努力,认真学习课标、细心钻研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个人教学技能,争取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