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和血液循环教学反思(3)
时间: 08-06
作者:陈雅娜
栏目:反思
4、小结。学了本课,你对血液循环的意义有什么认识?
本人觉得有待改进的还有几方面:
1、比较注意知识点的引入。比如利用复习提问引入血液循环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引入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还有利用体检时体检表引入心率、脉搏和血压的概念等。
2、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如课前学生收集资料,多媒体动画的利用,学生相互讨论、亲手实验探究等。
3、基本上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贯穿整节课,每一个问题、实验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其中测量脉搏和血压的实验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到最高点。
但 是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根据课后作业的反馈,少部分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路径还有点模糊,究其原因,个人课后也和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我觉得这主要是对于 血液循环的动画没有利用好。由于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个难点,如果只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学生较难理解,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动画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来突破难点。
反思五:呼吸和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血液循环的知识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第二课时的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大知识点太抽象,难于理解 在这一章的教学中,心脏就是一个难点,比起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来讲,血液的循环途径更抽象更难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发多种资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信 息,展示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把学生从学习的边缘地带请到学习的中心地带。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抽象变为直观,静态 变为动态,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动态的刺激。
引入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让学生通过血液循环挂图来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并设问:张三脚趾发炎,前臂静脉注射,能否治疗炎症呢?学生参照课本上的血液循环模式图进行小组讨论并获取结论。
这 节课血液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而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是难点。问题设计得好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激情,更能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既掌 握了知识又增加了能力。讲到动脉血和静脉血时,我先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得出是血液中氧气含量的不同,再来通过动画观察氧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进行 交换的,这样就顺理成章多了,学生容易理解,效果也好了很多。
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途径,出示多媒体讲述:教师提问:体循环开 始 于哪个腔?先后经过哪些血管?终点是哪个腔?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体循环途径并在草稿纸上画出,动脉血用红笔表示,静脉血用蓝笔表示。讨论组代表口头回 答。(2)肺循环的途径。点拨提问: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与肺泡发生了怎样的气体交换?经过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成分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按照体循 环的推理方式完成肺循环的模式图,学生代表口头说出血液成分的变化。
知识反馈讨论。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他们的识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即能力培养的同时,基础知识也再次巩固、升华。教师给予讨论提纲:1、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还是有先后顺序?2、动脉里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这样的观点对吗?
在 本节教案的设计上我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血液循环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我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重点让学生观察循环的路线,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根据课后作业的反馈,少部分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路径还有点模糊,究其原因,个人课后也和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我觉得这主要是对于血液循环的体循环和肺循环 如何连接的没有处理好。由于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个难点,如果只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学生较难理解,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动画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来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