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反思(3)
时间: 08-02
作者:郭锐
栏目:反思
不过整堂课下来,自我感觉还是很不满意:
一、目标未能很好完成
1、《诗经》的“六艺”未能展开,虽然预习中提过,但课上没能明确,有虎头蛇尾之感。
2、对于意境,学生未理解透。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感觉学生只是知道了表面的一种“境”,并没有深入理解。
3、想通过诗歌传达健康的爱情观到后来变成了执着的精神培养,与目标不合,下次上课应在设计方面做一下调整。
二、语言缺乏美感,未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共鸣不足
《蒹葭》这首诗的语言实际上比较通俗易懂,有点童谣的感觉,朗朗上口而又美感十足,把当时凄清的环境,追求者的执着都刻画出来了。因此在上的时候应该多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使之简洁通俗而又不累赘;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语言进入一种特定的情境,与文本对话,引起共鸣。但由于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在上这一课时语言就有很大问题,学生在理解方面浮于诗,未能很好地进入文本,大大降低了课堂的精彩程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汨罗江畔,屈原的身影犹在,作为一名教师,他指引我努力学习,充实自我;不断调整,提升能力,做一名收获多一点,缺憾少一点的人民教师!
反思五:蒹葭教学反思
《蒹葭》是公认的难教的课文。由此 ,我在上此课时特别用心,多方面考虑,希望能带着学生感受诗经的美,但愿望是美好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现对此加以总结,希望以后再上此课,能有所提高。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备课量是充足的,诗歌的解读,诗歌的意象,诗歌的意境,诗歌的语言,几乎在课堂上这些都面面俱到了,但问题也就有了,重点不明显,不突出,什么都讲,什么都教,但由于课时限制,每一样似乎没有讲透。
学习诗歌本就是难事,要让初三的学生体会诗歌的朦胧美,确实不是易事。而在备课中,我很少考虑的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其理解接受的能力 ,所以问题的设置有点空,大,以至于整堂课上的有些沉闷。
学诗必须要加强读的环节,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我也是几次三番带领大家读,个人单独,齐读,自由朗读,教师范读。但读的效果并不理想,感觉学生读也只停留在表面,更多的是任务观点,不是发自内心的吟咏,不是真正的自我陶醉,究其原因,可能问题出在我这,我的话语缺乏鼓动性,没有真正勾起学生读的欲望,没有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到极致。
最后,我觉得自己还是需要不断积累充实自己,尤其是诗歌辞赋这一块,老师的底子厚了,才有底气站在讲台上和学生高谈阔论,不然少了自己的见解,只能永远做个简单的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