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三首教学反思(3)
时间: 08-15
作者:易曼菲
栏目:反思
二、采用多种方法,便于理解诗的意境。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如果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烂了喂给学生,这样的诗歌教学意象全无,学生也必生烦腻之心。但如果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教师少讲或不讲,又怕贻误了某一个知识点。有没有两全齐美之策?我想到的是:把简笔画引入到古诗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动动手,动动笔,用“画”激趣,借“画”入境,以“画”悟情。
如在教学《望洞庭》和《忆江南》两首诗时,我主要采用用简笔画的形式把你所理解的古诗所描绘的画面画出来,请一两名同学到前边画,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画,然后再去评议。如在画《忆江南》一诗时,有同学画了一个圆形的江,有的学生就指出,“江”应该是长的,“湖”才是圆的。有的同学只画出一条江,两岸的树木开满了花,也有同学提出疑议说:“诗句中说得很清楚‘日出江花红胜火’,江边的花在太阳出来的时候比火还要红,所以应该把太阳画上。”瞧,既能调动学生学诗的积极性,又能将诗句理解得更为深刻。
反思五:古代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诗词是汉语言文化的精髓,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很好的教学材料。所以,古诗的教学越来越被老师所重视和青睐。《题西林壁》的教学片断就是很好的范例。但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老师不可能总有那么大的精力把每课书都准备得那样充分,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那么,在返朴归真后的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扎扎实实的学到点东西呢?在教学第五课《古诗三首》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注重课前预习
从中年级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从最早的三标(标出生字词、自然段、句子),到后来的基本能在课前把文章读通顺,到现在的能试着回答书后的思考题、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般都是把答案和问题写在书上),学生的预习能力在老师引导下逐步提高。那么,古诗应该怎样预习呢?课前,我教给了学生一些预习方法:(1)利用生字表,读通诗句。(2)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如果在家里独立搜集有困难,可以在第二天向同学搜集。)(3)利用注释和字典初步了解诗句中字、词的含义。(可以把查到的写在诗句的夹缝中)课前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学生的能力出乎我的意料,大多数同学能通过独立预习初步理解古诗字面的含义。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很好的进行个性感悟
由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比较好,所以,我大胆的作了尝试——三首诗的教学在一堂课完成。首先请学生分小组学习,在互相交流中解决彼此的问题,共性的问题,留待集体讨论。然后,请学生代表到前面给大家讲这首诗,其他同学听后可提问,可反驳,促进学生生互动。在互动中,有些争论不出结果的问题,老师适时出来给予点拨。最后,在学生基本了解了三首诗的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教材会把这三首诗安排在一课书中学习?从学习中,你找到了三首诗有哪些联系?有的学生从“题目”入手考虑,有的学生从诗的内容考虑,还有的学生从作者的风格考虑,总结出了三首诗都是唐诗,都有“离别”的含义在其中。其不同是《山中送别》和《赠汪伦》虽然都是送别诗,但《山中送别》表达的诗作者送走友人后的思念之情;而《赠汪伦》表达的是诗人和友人分别时的情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的则是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在比较中,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更加便于理解和背诵。同事懂得了分类记古诗是个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