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时间: 08-15 作者:刘云飞 栏目:反思
反思一: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1.阅读作品,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文章情景,感受作者情感与思想。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2.导入贴近生活,由作家的遭遇进入,有助学生理解作品。导入简洁,后直奔作品。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反思二: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反思三: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讲完这节课,我感到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应力求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在此同时,听过好几节语文课,有些教师只在于过多进行内容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仅仅抓住“秋思”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词语、句子进行品读和赏析,品读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同时对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拓展延伸,像讲到“昏鸦”时,我让学生读相关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元稹。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昏鸦”意象的理解。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学生自己用话描绘诗歌”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