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反思(2)
时间: 07-30
作者:钟锐
栏目:反思
第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以及出现失误的原因是本课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让学生讲故事的形式来互相交流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接着教师展示一些具体直观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分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后,出示一些具体的数据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后果、产生这一严重失误的原因以及从中应该吸取的教训。通过学生自己讲表现,提疑惑,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从而解决了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这一问题,突破了难点。
第四、对本课涉及到的模范人物的介绍,我的想法很好,通过给出的具体感人的事迹,让学生写颁奖词的形式来调动其积极性。但是由于前面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用时较多,对这个环节的处理显得仓促。
第五、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知识要点。但是对失误原因的探究中,只有半数学生参与其中,认真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另一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看视频、看热闹的阶段中,主动思考探究的意识较差。这也是自己在课前准备不够,没有想办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虽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对所选图片、视频资料进行了非常精心地筛选,但还是有运用不当的地方,今后在史料选取方面还应该多下功夫。
这次锻炼使我有很大收获,从备课、课件的制作、史料的选取到上课再到对学情的把握等各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取长补短,争取更大进步。
反思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反思
《资治通鉴》是古人重视以历史为镜子的典范。但历史的借签、历史的智慧,不是无意识得到的,需要对历史的理解、感悟和反思。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该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但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过去性,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知识好像是死的,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视,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不易理解或感觉枯燥、乏味,也就更难达到历史学科的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了。
那么,怎样把“史”变“活”呢?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的教学反思,我觉得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老师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将问题融入故事中了,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在一节课当中,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
首先,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其次,课中利用故事设置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如讲“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我为学生收集了这样一些故事:“看到美术展览馆中亚当和夏娃的油画时,英国人说那是英国人,男士有吃的东西总先让着女士;前苏联人说那是苏联人,穷的衣服都穿不上,还以为自己在天堂呢。”提问学生这反映了前苏联的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出,苏联人搞社会主义建设时,虽然思想上积极,但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容与形式脱离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