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

时间: 07-30 作者:喻海波 栏目:反思
反思一: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最突出的特点,是采取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式教学,注意了概念的生成和建构过程,激活了学生思维活动,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根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化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思维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采取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策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感知生物学事实,通过创设一个互动和探讨的环境,自我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在此过程中达成预期的各项教学目标。


反思二: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

利用教科书“问题探讨”中的素材,领会群落的概念。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群落是从比种群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进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学习群落的物种组成。在学习种间关系时,要注意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注意曲线图的识别与分析。结合植物与动物、水生与陆生等丰富的具体事例来学习群落的空间结构,并注意群落成员间的联系与制约。


反思三: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

跟岗学习期间,我们上的汇报课是同课异构《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当时准备的比较仓促,把自己以前贮备的一些材料加上网上查找到的一些,物尽其用地都用上了。课堂上有些处理是自己比较满意的,也存在不少的遗憾。

导师苏红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知识点落实到位;群落的概念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都处理的比较好,能充分利用池塘群落的图示,导问题的逻辑性较强,课堂上学生能顺利生成、建构;种间关系部分,概念与概念、特点与特点之间的比较处理的比较好,对重要知识点的对比分析比较到位。不足的地方是细节的处理不够细致,如讲高斯实验时布置学生阅读材料,找出分析问题所需的关键信息,但反馈时没有落实到位;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有些地方显得不够自然,需要仔细琢磨、设计;寄生关系的资料呈现和讲述出现重复;种间关系的小结处理的虽然不错,但建议可以放给学生完成或由学生完成一部分等。

除了苏老师指出的这些问题之外,我自己对这节课觉得遗憾的还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落实知识点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细致,拓展的内容太多,把新课上出了复习课的味道;二是在时间把握上不准确,课时小结和课堂练习都没能正常进行。

跟岗学习告一段落,带着诸多遗憾回到自己学校,正好教学进度也到这一节,我根据苏老师的评课意见和自己仍觉得不满意的方面,调整教学方案,再上了一次《群落的结构》。

再次上这节课,自我感觉,原有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改善,但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不可复制。

改善的方面:

1.控制了知识拓展的深度,关注知识点之间的链接。特别是种间关系的分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拓展。

2.关注提出问题的落实。高斯实验布置学生阅读材料,找出关键信息之后,直接由学生根据关键信息得出结论: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种群个体数量所发生的动态变化,是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的结果,并进而共同概括出竞争的概念。

3.增加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比例,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放开由学生进行讨论后,再引导学生加以总结。学生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进行辨析。如种间关系辨析提问的“蚊子与人的关系属于哪种种间关系类型”,是学生意见分歧最大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是寄生,有的学生认为是捕食,还有的学生认为是互利共生,我没有直接给予裁决,而是提醒学生注意这三种种间关系的概念和特点,学生很快达成共识,否定了是互利共生的可能性,但对于究竟是寄生还是捕食,学生在判断上就出现了困难,这时才由我向学生介绍,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在寄主那里获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吃掉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如果是吃掉对方或对方的某一部分,那就不是寄生而是捕食了。经过这番辨析,相信学生对这几种种间关系的区别可以留下较深的印象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