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缩教学反思(2)
时间: 07-25
作者:王尊
栏目:反思
二、活动的设计层次分明。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数对、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经验,而且学生对于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拍照片、放大镜等等。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情境,先画长方形,再画三角形,然后画多边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很快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同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在交流探索中,学生领悟到图形放缩的方法,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与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
反思三:图形的放缩教学反思
图形的缩放是学习比例尺的前奏,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通过图形的缩放,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图形的放缩”让学生看,学生看不清!我再将卡片放在展台上,调整缩放键让刚才很小的字逐渐放大,边操作边说:“看清了吗?”然后继续放大,接着再问:“看清了吗”……最后再调整至合适的大小。请同学们认真看一下,再大声把这些字读出来。接着问:刚才还看不清,现在为什么看清楚了?学生答:纸上写的字被放大了。我说,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缩小和放大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学习内容,一节很有趣的数学课——图形的缩放。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后,再组织他们研究讨论,他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然后就自然过渡到图形缩放的方法研究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分析、比较教材上安排的两幅主题图,第一幅是一张贺卡,长6厘米,宽4厘米。第二幅图是三个小朋友笑笑、淘气和小斌在方格纸上画的这张贺卡的示意图。围绕这三个小朋友谁画得像,展开讨论,究竟谁画得最像呢?为什么?谁画得不像,理由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很浓,四人小组合作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淘气和笑笑画得像,小斌画得不像,并将理由一一阐述,非常清楚。在集体交流中,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图形缩放的意义,使他们渐渐明白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这样与现实相结合,不仅生动具体的再现了图形的缩放,而且使学生了解到学习本节课的实际意义及学习本知识点的应用背景。
反思四:图形的放缩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缩这节课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动手操作理解图形的放缩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放缩的,并会对一些简单的图形进行放缩,否则放缩出的图形就和原图不象了,也就是让学生理解图形在放缩时无论是长#p#副标题#e#还是宽都得按同样的比例去放缩。
这节课我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的:
一、首先出示教材中的几幅图让学生观察,看哪一幅更象没有放缩的原图,不象的并分别说出为什么不象,问题出来后学生都能很容易分辨出哪幅象哪幅不象,也能说出为什么不象,一幅是又矮又胖,一幅是又高又瘦,对于学生这种回答我及时给予学生表扬。
二、 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让他们对每幅图的长和宽进行测量,并算出长和宽的比,看三幅图的长和宽的比各是多少,然后进行讨论,如果长不变、宽扩大, 图像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宽不变、长扩大,图像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长和宽都扩大同样的倍数或缩小同样的倍数,图像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探究、讨论 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结论,长不变宽扩大图像是又矮又胖,宽不变长扩大图像是又高又瘦,长和宽都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图像和原来的一样,不变样。